但這只是理想,因為任何人都可以進入這個行業,Groupon作為這個商業模式的創始人可以進入、擁有流量的谷歌與Facebook可以進入,而只要愿意,那么微軟、蘋果、甲骨文、通用電氣、可口可樂、美孚石油、****都可以進入,因為只要有錢就行了!
那么在這種情況下,燒錢可能是無窮無盡的,可能需要數年的時間,直到所有的參與者累了、放棄了,其他未參與的人也不愿意再進場。
那么這個最后剩下來的人才會是最后都勝利者。
現在對于投資者的問題就是,誰會是最后那唯一的勝利者?是已經虧損嚴重的Groupon?還是背后有著巨額流量的谷歌或Facebook?
誰也不知道,而這個答案可能需要太長的時間來揭曉。】
這一發言立刻在納斯達克引起了巨大反響,猶如投下了一顆重磅炸彈。
這幾個月來,多方資本無窮無盡的燒錢,已經讓背后的風投們開始精疲力盡,他們都看不到勝利的希望,只是對方沒有撤退的時候,沒人愿意走出這第一步。
而高盛的發言則是撕破了團購模式的遮羞布,這個行業表面看起來前途似錦,但實際上卻是危機重重,因為根本就沒有最終的勝利者。
沒有任何一家團購網站能夠擁有忠誠的消費者,所有人都是貨比三家,哪家的優惠券便宜就去哪一家,一旦補貼結束,優惠券沒了,用戶會毫不留情的拋棄。
那團購網站以及背后資本該怎么辦?一直燒錢嗎?燒到其他所有人都放棄?這根本就沒有盡頭。
甚至擁有者海量流量的谷歌與Facebook,即使擊敗了其他所有競爭對手。但他們二者誰又會放棄?
在這樣的情況下,資本開始大規模撤退團購行業,因為沒有人會覺得,我的資本是最強的,能夠燒到最后,燒到其他資本全部放棄。
Groupon上市在即,被幾大投行調低了評級,而其他一些小型團購網站的上市申請則全部被駁回。
于是,一堆團購網站懵了,風投不肯再投資他們,上市融資的申請又被駁回,能夠獲得資金的渠道全部被斷了,這還怎么玩?
互聯網公司,不管是在任何國家,發展的規律都是先燒錢獲得市場,然后再盈利,沒有資金就代表著沒辦法獲得市場,特別是團購行業,沒有補貼的情況下,哪個用戶會用你?
而更嚴重的是,在推廣的過程中,團購網站與商家的結賬,并非實時,而是每兩個月結算一次,不少團購網站為了擴張,也動用了這筆資金。
原本能夠持續獲得風投資金的情況下,未來也可以再補齊,甚至只要自己不倒閉,那么結賬周期內的這筆錢就是自己的。
而現在,這錢不少團購網站可拿不出來,于是,更深層次的危機爆發了。
一些團購網站關門跑路,一些苦苦堅持,但跑路的那一批引發的后果是很嚴重的,因為這會導致其他商家更加迫切的想拿回自己的資金,而這就成為了壓死無數團購網站的最后一根稻草。
甚至連Groupon、谷歌、Facebook都受到來影響,商家不會信任任何牌子,你牌子大也得先把錢拿回來再說。
大公司能夠補齊這筆錢,但少部分商家因為團購受到損失,會導致大量商家開始抵制這種商業模式,未來,能夠存活下來的團購網站,想再進行團購業務的擴張,則需要在與商家的合作上付出更高的成本。
互聯網是相連的,美國發生的事情,很快就波及到了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