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繞過去?”林有德一時沒反應過來。
不管哪個國家的法律,對于交通法都非常嚴,任何一輛車上市之前,都需要大量的路試。
無人駕駛作為新型高科技的代表,在華國也是可以進行申請測試的,不過難度非常高,審批時間也很長。
周宇杰接著說道:“路試既然難申請,那就先不做,所有的程序,我們全部在計算機上進行模擬。
接下來我要說的,就是對無人駕駛的一種新邏輯——純視覺無人駕駛!”
“純視覺?”鐘光偉問道:“只靠周邊的光學視頻,而不是靠各種傳感器?”
“對,除了幾個涉及安全的必用的傳感器,其他用來輔助無人駕駛的傳感器,全部扔掉。”周宇杰肯定道。
現如今市面上的無人駕駛電動車,核心安全都是依賴于汽車周邊的大量信號傳感器,有微波、有超聲波、也有激光及光學傳感器。
當這些傳感器有異常時,就會迅速控制汽車停下來。
理論上傳感器越多,汽車的安全性就越高,但問題也隨之而來,傳感器太多了,汽車的成本就高的嚇人,如傳感器之中最靈敏的激光傳感器,一個就是5000人民幣,多裝幾個,只是傳感器的成本就可以買一輛五菱神車了。
成本,對于汽車這種大件的普及、消費者的選擇有著非常大的影響,質量再好但成本太高,最終也只能成為豪車中的一員,只能服務與少數用戶。
如果只從造車思維來看,這種模式是沒問題的,每一輛汽車的利潤足夠高,那么就可以大幅度降低運營風險。
但互聯網巨頭造車,從來都不是為了單個利潤,而是為了全民,更何況,有特斯拉的存在,未來特斯拉的拼命降價,會讓無數其他車企瘋狂。
而后世的特斯拉,在降低成本方面最強的一招就是去傳感器,數百萬特斯拉在全球各地行駛,每一輛車都在拍攝視頻,這些視頻會上傳到特斯拉的服務器,以供特斯拉完善視覺算法。
“讓汽車芯片模擬人類的大腦,分析光學視頻,如果成功的話的確可以顛覆無人駕駛,只是人腦雖然不大,但計算能力與存儲可比超級計算機強多了,對于芯片這一塊,周總您打算怎么做?”林有德問道。
“芯片這一塊是個難題,我們沒有制造的能力,只能自己研發再外包生產了。”周宇杰點點頭說道:“不過這個芯片與手機還是不一樣的,汽車那么大,對于芯片大小的控制,沒有手機芯片那么嚴,而對于溫度控制,我們也可以在汽車上專門做一個降溫系統。
不過說這些還是太遙遠了,這套算法想做出來,哪怕是初期版本,也需要幾年時間,后期測試加上慢慢普及,這種問題等到以后看情況再決定吧。
不過我們有了嘀嘀,就可以在前期獲得大量的開車數據,從而進行算法研發,這也算我們的優勢吧,其他公司,想玩這一招恐怕沒那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