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盡管聽明白了,這也帶來了一個新的問題,比如黃文清就問道:“但是董事長,這也有個問題啊,就是咱們和西飛搞的那個大型運輸機的最大載重就是60噸,可安-70都到了47噸了,這個……不會沖突嗎?還有,運-8可是陜飛的主力產品,如果咱們搞安-70,陜飛那邊能樂意?”
對啊!
黃文清這話一出口,大家馬上反應過來,這兩個問題確實是問題:沒錯,作為一款中型運輸機,安-70運輸機那最大47噸的載重確實很驚人,但問題是,這個飛機的最大載荷和咱們在研的大型運輸機的最大載荷就只差13噸了啊,但安-70的最大起飛重量只有136噸,而商飛集團和西飛合作的大型運輸機的最大起飛重量是鐵定超過220噸的,這超過80噸的起飛重量,就意味著在采購價方面有上億的價差,這么一來,國家會不會優先采購安-70而降低大型運輸機的采購量?要知道,大型運輸機的利潤率可比中型運輸機打多了。
而且老黃的第二個問題也很現實,一直以來,陜飛都靠著運-8這款飛機活的滋潤無比,如果咱們貿貿然的進入中型運輸機這個市場,陜飛能樂意?
“老黃不錯,大家有什么疑問都盡管提出來,”陳耕微笑著著點頭,首先對黃文清提出的問題表示了贊賞,然后才說道:“首先我來說說我對第一個問題的看法:在我們已經有大型運輸機項目的前提下,安-70運輸機那47噸的最大載重量確實是是有些性能過剩了,但這個不要緊,我們可以參考歐洲人的A-400M啊,我們通過縮短機身的方式將最大載重量控制在35噸上下有沒有問題?這么一來是不是就與大運不沖突了?
至于老黃說的第二個問題,陜飛那邊確實是個問題,但這個問題其實也不是大問題,大不了我們帶陜飛一起玩嘛,畢竟,陜飛已經做了這么多年的運輸機,在軍用運輸機方面的經驗還是很豐富的。”
“和陜飛一起搞安-70??”
陳耕的話一出口,大家先是一愣,繼而,眼睛頓時就亮了。
“沒錯,”陳耕微笑著道:“既然我們可以在大型運輸機項目上帶著西飛一起玩,那么在中型運輸機項目上帶著陜飛一起玩又有什么不合適?畢竟,對于升級換代中型運輸機來說,陜飛那邊的壓力其實比咱們還大。”
為什么說陜飛那邊的壓力很大?
因為運-8畢竟是安-12的底子,而作為一款50年代設計的飛機,安-12迄今為止已經問世將近半個世紀,實在是太老了,很多原始設計已經跟不上當今軍事發展的需求,比如那個小的嚇人的貨倉。
貨倉的問題,不但軍方不滿意,甚至連很多裝備研發單位也不滿意:因為運-8的貨倉過于狹小,導致很多裝備在研發之初為了滿足空運的要求而不得不在尺寸方面拼命的做出限制,導致整體戰斗力受到影響。
所以這些年來,尤其是最近幾年來,軍隊和各個軍工研發單位沒少向陜飛抱怨,說運-8的貨倉太窄太低了,要求陜飛搞一個更寬更高的中型運輸機,可陜飛的心里其實也苦啊,運-8到徹底定型的時候都到了90年代了,可以說到了陜飛是最近幾年才吃透運-8,哪有那個精力去搞新型的運輸機?
可現在么,陜飛應該很高興了:商飛主動將這個貨倉尺寸更大、載荷更高的中型戰術運輸機送上了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