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完何凱的闡述,航空工業部和國防科工委的領導們都是點頭:確實,一方面H6這種大型飛機可能不可能如殲6、殲7那樣大量生產,每年就幾架的采購量,發動機這邊如果去二十能夠實現自主可控,多花點錢其實也不是接受不了:
另一方面,也是如何凱說的那樣,雖然需要多花不少錢去買發動機,但卻可以少花很多錢去買油,錢從左口袋被裝進了右口袋,這一反一正,其實總體來說也多花不了多少錢,但換來的確實H6這款飛機整體作戰性能的巨大提升,從這個角度來說,完全是非常值得,只是……
“何凱同志,你說的這些確實都很有道理,但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商飛集團能夠順利實現‘tay’MK650-8C發動機的國產化的基礎之上的,但我們知道,商飛集團剛剛成功點火、現在正在進行150小時測試的‘tay’MK650-8C發動機現在還都是用英國人提供的部件毛坯乃至成品生產出來的,雖然合同上說的是從現在開始再用三年時間實現整機的完全國產化,但誰敢保證三年后、乃至五年后商飛集團就一定能夠實現‘tay’MK650-8C發動機的完全國產?如果屆時商飛集團沒辦法實現‘tay’MK650-8C的完全國產,你們的新H6又該怎么辦?”
國防科工委的一位領導開口了,他一開口,就直指問題的核心。
這倒不是故意挑刺,實在是這個問題確實無法回避:如果商飛集團的‘tay’MK650-8C發動機一切順利,屆時能夠順利實現國產化,那么還好,哪怕拖延個一兩年乃至三四年才實現國產化,那也不是問題,但如果商飛集團遲遲無法實現‘tay’MK650-8C的國產化,那怎么辦?
這方面,國內是有類似的前科的,嗯,而且還跟羅爾斯·羅伊斯有關系,就是西飛的“斯貝”MK202加力型軍用渦輪風扇發動機項目,“斯貝”MK202也進行到了商飛集團‘tay’MK650-8C現在的進度:利用英國人提供的毛坯件、成本件和附件先后組裝出了兩批共四臺“斯貝”MK202發動機,并且順利完成了150小時試車項目,但之后呢?
套用一句話,就是:然后?嗯,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您的擔心確實是現實存在的問題,這種可能確實存在,”何凱痛快的承認了這種可能性,但隨后,他為此做出了解釋:“但我認為,我們其實并不需要太為這個問題擔心,至于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首先,‘tay’MK650-8C并不是為了我們的H6服務的,而是為商飛集團與荷蘭福克蘭-聯合航空技術公司合作研發、之后會以授權生產的方式引進國內生產的福克F100飛機提供配套的項目,這就先天保證了‘tay’MK650-8C發動機的產量,我們的H6說白了只是跟著沾了個光;
其次,引進‘tay’MK650-8C以及‘tay’系列發動機后續改進型的資金,包括以授權的方式生產福克F100型飛機的錢,都是陳耕先生自己出的,哪怕對于陳耕先生來說,這也是很大的一筆錢,我不認為陳耕先生會舍得將這么一筆總額數億美元的資金。
既然他做出了這么的投資,就必須讓自己的投資產生效益,我跟蹤過他與國內相關合作企業的合作情況,因為商飛集團給出的激勵政策,所有與商飛集團在‘tay’MK650-8C發動機項目上有合作的企業都投入了極大的熱情,這是我們當初在‘斯貝’項目上所不能比的,我對商飛集團在三四年后實現‘tay’MK650-8C發動機的完全國產化比較樂觀,此前在我與陳耕先生的溝通中,陳耕先生也表示,即便是最不樂觀的情況,五年后,‘tay’MK650-8C的國產化率也將可以達到至少80%,而80%的國產化率,足以可以保證發動機以及后續的維修、維護的供應可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