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聲一收,陳耕正色道:“我聽說前幾年你們西飛做過類似的摸索和試驗,用四臺三叉戟客機上的民用‘斯貝’發動機取代了原來的兩臺渦噴-8,效果還不錯,只是因為發動機供應方面的問題,最終這個計劃取消了。嗯,我沒記錯的話,你們西飛甚至有過一個雄心勃勃的H8計劃,是嗎?”
H6I是一個中途下馬的項目,H8項目更是一個只停留在紙面上的東西,一般人固然是接觸不到,但陳耕以陳耕的能量,知道這個也沒什么好奇怪的,是以,雖然何凱有些驚訝,但卻并不是太震驚,點點頭道:“是有這么一回事。”
“能不能給我說說當初上馬這個項目的指導思想是什么?”
這種東西這沒什么不能說的,何凱想了想,說道:“當時是70年代中期,在解決了H6的生產和裝備問題后,我們的想法是以H6為藍本,在H6基礎上通過擴大機身、增加艙內容積的方法制造出一架大號H6,也就是我們自己說的H8方案。
當時的方案有兩個,一個是采用四臺‘斯貝’發動機的一號主方案,相比于H6,采用一號主方案的H8的機身相比于H6大約增加了30%,最大起飛重量在100噸左右,最大航程可以達到10500公里;
此外還有備用的二號方案,相比于二號方案,二號方案更加的激進,我們計劃采用6臺翼吊的‘斯貝’MK512發動機,并且將整機的最大起飛重量提升至155至170噸,最大航程在12000公里左右,此外配合空中加油機,可以實現6500公里的作戰半徑,已經算是標準的洲際戰略轟炸機……”
陳耕聽的目瞪口呆!
哪怕他知道H8方案一直都停留在紙面上,可也沒想到西飛當然居然這么“野心勃勃”,忍不住打斷何凱的話,問道:“二號方案……有點過于激進了吧?”
“方案是激進了點,”何凱點點頭,倒是痛快的承認了:“所以一號方案才是我們的主方案啊。”
言外之意,我們心里還是有點B數的。
陳耕:“……”
好吧,你牛逼,你有理。
何凱接著說道:“為了進行技術驗證,我們改裝了一架H6進行測試……嗯,也就是H6I……在標準搭載3噸彈藥的情況下,H6I的航程從H6的5760千米提升至8060千米,如果是搭載一枚核航彈,最大作戰半徑甚至可以達到約5000千米。
除此之外,相比于搭載渦噴8的H6,H6I的海平面爬升率也從原型的18.6米/秒提高至29.7米/秒,換發之后整機的性能提升顯著,可以說基本達到了洲際戰略轟炸機的標準。”
至于之后H8方案為什么最終沒有啟動,何凱沒說,陳耕也沒問,他轉而說道:“老何,那你們西飛想要找我聊什么呢?我對軍機這一塊又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