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專家說的有道理啊,如果華美兩國的經貿往來不斷降低也就罷了,可如果兩國的經貿往來不斷加強,當真如陳耕所說的那般,華夏都能成為美國的第三大或者第四大貿易伙伴了,真到了那個份上,為了不損害自己的利益,那么美國的資本家、企業家怎么可能允許“政冷經熱”這種情況的出現?必然是努力推動兩國關系往好的方向發展,因為只有這樣才符合資本的利益嘛。
“我明白你的意思,畢竟是馬克思說的嘛,不將絞死自己的絞索賣掉的資本家不是一個合格的資本家,”陳耕笑了笑,說道:“但你要明白,即便是美國是一個資本主義國家,但它的前提首先是一個‘國家’,其次才是它的國家屬性:‘資本主義’,在‘國家’這個屬性面前,很多東西就沒辦法用資本的屬性來解釋了……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為了解放歐洲死了那么多人,這個可以用純粹的資本解釋嗎?”
“呃……這個……”
如果強行用資本來解釋,倒也不是不能說,比如為了更廣泛的戰后利益啊,但這話是現在這個時候說的,別忘記了二戰時期美國參戰的時候,德國、意大利和東瀛的優勢還不算小,換一句話來說,美國參戰所冒的風險還是不小的,并不能保證穩贏,既然不能保證穩贏。自然也就談不上什么戰后利益了。
不可否認,美國參與二戰有利益方面的考量,但也絕對不能否認,美國真的是為了自己信奉的一些理念而參戰的,也是這些理念,讓美國在戰后做出了支持歐洲經濟復蘇的決定,也即“馬歇爾計劃”。
在二戰之后的很多時間里,為什么美國在全世界的形象都是手里拿著糖果的山姆大叔?就是因為在歐洲許多國家的眼里,美國的形象就是這樣的,一個溫和的、富有的大叔。
而二戰之后的歐洲各國,為什么如此心甘情愿的站在美國這邊?甚至在蘇聯解體后,美國因為經濟下滑而不斷的坑歐洲各國,歐洲各國也還是堅定的當美國的小弟?就是因為人家當初的交情是一起流血犧牲換來的,美國人是真的為了歐洲人流過血的,就如同華夏為什么能夠成為五常一樣,那是自己流血犧牲換來的。
這個道理,在場的眾人都明白,但專家嘛,肯定是沒那么容易低頭的,他吭哧了兩下,再次找到了借口:“可就算是這樣……”
“你先聽我說完,”陳耕打斷他的話,他有些不耐煩了,我是來給你們提供建議的,怎么看你們的意思,似乎打算踩著我上位?既然這樣,他自然也就不會給某些人留面子:“先生們,首先你們必須搞明白,美國政府習慣于給自己找個競爭敵手,在此前的半個世紀里,美國的競爭對手一直都是蘇聯。
現在蘇聯沒了,你們說,誰才是那個夠格的競爭對手?是和美國堅定的站在一起的英國和法國,還是現在還在被美國拼命的放血、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站起來的俄羅斯?亦或者是華夏?”
“……”
沒有人說話,但一種壓抑的氣氛卻開始在房間里面蔓延。
是的,為了保證自己的活力,美國人確實一直再給自己找競爭對手,這個對手不能太弱,也不能太弱小,否則美國內部自己就說不通。
此前,這個競爭對手此前一直都是蘇聯,那么在蘇聯倒下之后,有資格成為美國的競爭對手的是誰?
當然不可能是毛熊,毛熊已經被捅了無數刀,現在還在嘩啦啦的流血呢,美國人肯定不可能給毛熊再次站起來的機會;
也不可能是英國和法國,英國和法國向來都是美國人的小弟,而且人家是資本主義,信奉著同樣的理念,美國人當然不可能對付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