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志不太明白自家董事長為什么忽然問起了這個問題,以波音767為參考研制商飛集團自己的大型寬體客機不是早就已經商量好的既定策略了嗎,這有什么問題?
可王大志更明白,董事長既然會有這么一問,那就一定是他認為這個策略有問題,遂小心翼翼的回答道:“是的,在綜合考慮了我們的技術實力之后,我們認為,波音767這種最大起飛重量150噸級的飛機,對于咱們來說技術風險不大,是最容易實現的,并且在早期型號研發成功之后,隨著我們的技術越來越好,我們還可以通過加長機身等方式獲得更大的載客量。”
這種方式也是世界航空巨頭們最通用的做法,先搞出個基本型來,然后在實際使用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然后再根據市場的需要推出加長或者短機身版本,第一代的波音767-200的機身長度還是48.51米,到了波音767-400ER,機身就被加長到61.37米了。
只是,陳耕雖然沒說話,心里卻有些失望:波音767算是寬體飛機當中的“窄體飛機”,它雖然也是雙通道飛機,但因為研制時間比較早的關系,它的經濟艙的每排座椅的布局方案是“2-3-2”,每排7張座椅,機身相對較窄,而更晚研制波音777則有“2-5-2”和“3-3-3”兩種布局方案可選,至于進入90年代才服役的空客則是“2-4-2”每排8座的座椅布局。
所以從座椅布局上就可以看出來,在執行國際航班的時候,無疑是空客波音777這種第二代的大型寬體飛機更有效率,而市場也做出了選擇了:空客三發改雙發的麥道MD-11以及波音777的銷售情況,都比波音767要好得多。
王大志說完,也感覺到了自己回答似乎無法讓自家董事長滿意,遂接著解釋道:“我們也考慮過參考一下波音777、空客但不管是波音777還是空客A330、A340,他們的發動機的最大推力都在300KN上下,而咱們的RB211的最大推力只有220KN左右,無法滿足這一等級的大型寬體客機的推力需求。
所以我們的想法是分兩步走,第一步,先以波音767為參考對象發展一型類似的飛機,同時在RB211的基礎上意義不開發更大推力的發動機;第二步,等咱們的發動機的推力上來了之后,再發展波音777、麥道MD-12以及空客這一級別的飛機。”
等王大志說完,陳耕中醫開口了:“老王,你們不覺得這樣做很浪費么?”
“……”
王大志愣了一下:浪費?
“在未來15直20年的時間里,集團需要密集的研制兩款機型,這需要投入多大的金錢和精力?”陳耕反問道:“既然這樣,那為什么不從一開始就以波音777或者空客A330為參考對象?
如果覺得發動機的推力暫時還達不到,那也簡單,先搞個短機身版本的用著,甚至航程也能將就,做不到12000公里,那9000公里總沒問題吧?
總之,一開始做的話,如果確實困難,沒辦法實現‘完全體’,那就先把‘非完全體’做出來嘛,等接下來咱們的發動機的推力上來了,再把飛機做成完全體乃至加長版本的,這有什么問題?”
“……”
王大志的腦中瞬間炸開了:還可以這樣嗎?
可下一秒鐘,這個問題就有了答案:為什么不可以這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