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海洲和宋建明通力合作,避開了近岸的暗礁,盡可能靠近多蘭島的岸灘,他們選擇的位置就是海特小分隊登島的位置。廊
夜色中,水兵們奮力把沖鋒舟從飛行甲板左舷處放下去,浪有些大,隨舟下去的操舟員竭力控制著沖鋒舟。
緊接著,水兵們把軟梯放下去,李海率領登島小隊轉到沖鋒舟上去,耗時比較長,讓李海深刻意識到加裝專用吊裝設備的重要性。
咦,又要改裝
時間就是生命,操舟手把發動機的最大馬力壓榨了出來,螺旋槳高速旋轉推動沖鋒舟沖鋒起來。
兩名操舟手皆為經驗豐富的老水兵,且對這里很熟悉,他們同樣背負了八一杠自動步槍負責在抵灘后于沖鋒舟上隱蔽等候。
同時,53號艦的主副炮全部進入戒備狀態,另在左舷甲板上安排了兩挺重機槍對準沖鋒舟抵灘的區域,隨時可以遠程火力支援。主炮則可以根據李海的指示,對多蘭島縱深進行炮火打擊,以速射的方式進行炮火遮斷,以掩護部隊撤往岸灘集結位置。
這便是接應海特小分隊的作戰計劃。廊
海浪有些大,登島人員坐在上面需要用力抓緊舷幫才能穩定住身體。操舟手壓榨出了發動機的所有馬力,螺旋槳高速轉動起來推著沖鋒舟向多蘭島的岸灘沖鋒。
兩條沖鋒舟一前一后,彼此之間有兩個身位的橫向間隔,以此避免尾流的影響。
與此同時,53號艦上對海搜索雷達旋轉著對多蘭島進行搜索,盡管效果不理想,但聊勝于無。
艦上沒有專門用于對地搜索的雷達,事實上想要發現多蘭島上的人員裝備等,最靠譜的是使用電子探測儀,奈何海豚艦載直升機的翅膀折了。
常海洲要求電偵室全力偵測島上的無線信號,只要發現有信號出現馬上報告,但是直到李海帶隊出發,依然是沒有任何發現。
此外,53號艦向參與拉網搜潛的三十多條漁船發出了通報,要求他們密切關注多蘭島,發現可疑情況馬上報告。
人多力量大,已經包圍了多蘭島的漁船們有些漁船非常靠近岸灘,目視的情況下是能夠發現一些比如可疑燈光之類的跡象。廊
53號艦在距離岸灘約一海里的地方停下放下沖鋒舟的,這是宋建明能夠做到的極致距離了。
沖鋒舟的航速很快,眨眼睛就沖灘了。
李海穿了戰術背心,鞋子也換成了作戰靴,右手拎著八一杠自動步槍,貓著腰站到舟頭處輕輕一躍就跳到了岸灘上,身后的眾人次第跟上,作為精確射手的陳韻在最后,張火作為她的副手緊跟其身側。
說到底,李海還是擔心陳韻的體能跟不上,特別安排牛高馬大體能充沛的張火當她的副手,緊急情況下可以把這姑娘像扛沙包那樣扛起來撤退。
艦上沒有足夠的單兵電臺,全部找出來也僅僅夠每個戰斗小組一部,多多少少會對指揮產生影響。
一支沒有任何磨合的武裝接應小隊,首先要確保的是自身不會因為指揮組織問題導致渙散。
李海走在最前面,后面卻是追上來一個兵,主動到前面充當探路尖兵的角色,定睛一看,是輪機班的王富貴。廊
老王班長深藏不露,他以前是島礁兵,第八年的時候才上艦的,因此,要說誰對島礁作戰最熟悉,無疑是他了。這個歷史極少人知道,李海是和王富貴談心的時候得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