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頭的空速管沒了,少了一分凌厲,多了一些內斂。駕駛艙后方背部一直到機身尾部上方的線條更加流暢,與a型相差不大,但這絕對是經過風洞吹出來優化出來的結果。
鴨翼、主翼、尾翼也有一些細微的變化,不仔細看很難看出來,最明顯的一點是,主翼的機翼面積好像比a型減少了一些。顯然,這是因為考慮到使用彈射起飛的方式做出的改變。
機翼面積減少,帶來的是飛機重量的減少。別小看幾十斤的減重,帶來的影響可是很大的。
總的來說,整個外形比a型稍顯圓潤,觀感更加舒服,顯然氣動布局這塊是做過深度優化的,不是亂幾把改出來的。
另一個明顯變化就是前起落架,比a型的要粗壯,而且結構要復雜一些,顯然又是一處適應彈射起飛的改動。
殲-15彈射型早就出來了,當時被稱為殲-15t,而眼前的b型,與殲-15t有太多細節上的變化了。估計當初的殲-15t,只是對前起落架進行了針對性改進,以使用彈射起飛時的強度。
紅外搜索與跟蹤系統(irst)、伸縮式受油管、可偏轉鴨翼、折疊式主翼、十二個外掛點……兩臺ws-10發動機。
咦?
發動機型號好像不是ws-10。
李海走到機尾時,發現了發動機尾噴口不太像a型使用的ws-10,顏色不一樣,噴口邊緣的鋸齒狀也不一樣。他四處看了看,機庫里除了負責看守的戰士,沒有其他人在,問都沒地方問去。
他又仔細查看了主翼翼尖,是翼尖掛架沒錯,可掛載格斗導彈。這才確定不是電子戰型號,要知道,殲-15d也出來了,正在緊鑼密鼓進行試驗。殲-15d最明顯的外形變化是兩個翼尖掛架換成了電子作戰艙,圓柱形的,和殲-16d的很相似。
帶著發動機的疑問,李海立即到檔案室查看資料。
出示身份證明,經過三道查驗,李海這才看到絕密等級的資料。三十公分厚的資料顯然不是殲-15b的全部資料,應該是為了試驗訓練調過來的需要用到的部份。
翻到動力系統這塊,李海看到的是一個從來沒有見過的型號,既不是矢量發動機,也不是全新的大推力型號。從編號來看,應該是一種改進型,具體改了什么地方,并沒有詳細的數據。
這份資料里,只有發動機的基本參數等數據。
李海能看到的變化是,這款發動機的推力比ws-10大了一點,只是這一點變化,犯不著搞得這么神秘啊!
他更加疑惑了。
暫時把這個疑惑放下,他翻到了火力控制系統這塊,里面的數據頓時讓他心跳加速。
這特么的是殲-20的技術啊!
沈霍伊是怎樣把五代機的火力控制系統技術弄到殲-15身上去的?
殲-15的整體設計沿用的是t-10k-3艦載戰斗機,即蘇-33,氣動外形也好機身結構設計也罷,是沒有很大變化的。沈霍伊能夠把蘇-33的復合式傳動系統換成全電傳動系統已是亮瞎毛子們的狗眼了……
對,還有傳動系統。
李海趕緊的翻出傳動系統的資料來看,再一次傻眼了——這明明是殲-10c使用的數字電傳飛控系統啊!
仔細一看,不對!
部分參數有差異!
如果李海飛過殲-20,他就會知道,這套數字電傳飛控系統使用了很多殲-20的技術……
把幾個主要系統的資料看完,李海算是明白了。之前容總工說的那一番話,以及肖明大校那一句話,還真的不夸張,這殲-15b里面哪里還有半點原型機的樣子,各大系統全特么改得面目全非了,明顯是老瓶裝新酒!
他對駕駛殲-15b升空,有了強烈的期待感!(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