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勇機組是阮日春機組的僚機,前艙飛行員黎勇曾在法國受訓,是第三模擬藍軍空軍里為數不多的有國外受訓經驗的飛行員,能夠跟著阮日春進行夜間超低空掠海突防,足以證明了此人的能力。
他很冷靜的爬升了高度,增大機載雷達的搜索范圍仔細搜索。但是他的飛行高度控制得很好,雖然被第二混編艦隊的艦載雷達探測到了,但是信號是斷斷續續的。
他自以為機靈,實際上這對第二混編艦隊來說已經足夠了,艦載相控陣雷達已經對他完成了鎖定跟蹤。
也就是說,不管黎勇和李海之間的對抗如何,黎勇都逃不掉被“擊落”的命運。
戰場態勢倒轉了過來,李海通過第二混編艦隊知道了黎勇的實時位置,但是黎勇卻依然沒能找到李海。
黎勇采取切半徑的方式對目標空域進行交叉掃描,除了己方的三條導彈快艇之外,他連一只大鳥都沒看到。
他頓時有些傻眼了,難道是隱身戰機?
這么近的距離,就算是隱身戰機也做不到完全沒有雷達反射信號吧?
李海就在黎勇的眼皮子底下,而且他的雷達反射信號就明明白白的現實在黎勇的機載雷達顯示屏上。
黎勇難道瞎了眼?
并不是,他把89324號殲轟-7A的雷達反射信號當成己方導彈快艇的雷達反射信號了!
因為李海的位置就在三條導彈快艇之間!
三條導彈快艇呈三角陣型高速北進,橫向距離約一公里,縱向距離也是約一公里。
這給了李海鉆空子的機會。
他保持在10米海高的位置,恰好和三條導彈快艇組成了菱形。黎勇不可能不知道己方只有三條導彈快艇參加此次任務,但是,在分辨雷達反射信號的時候,他習慣性的把堆在一起的雷達反射信號全部歸類為己方的導彈快艇所發出的了!
李海這個動作無疑是非常冒險的,如果黎勇能夠稍稍的站在更加客觀的角度進行搜索,沒了先入為主的意識之下,一眼就能發現他。
更危險的是,李海這么做非常容易墜海!
夜間,離海高度10米,半個呼吸之間就會消失在海面之上。同時要把握好和三條導彈快艇之間的距離,以免被發現。
還有一個關鍵問題——李海是如何控制空速的?
三條導彈快艇系蘇制“毒蜘蛛”級導彈快艇,此時已經跑出了36節的極速,換算過來也不過68公里每小時。殲轟-7A的空速如果低于230公里每小時就會有失速的危險。
如此巨大的速度差,李海如何能夠保證與導彈快艇編隊速度一致?
要一直保持同速顯然不可能,李海抓住黎勇的機頭方向對向北時,采取襟翼全開同時上下操桿的方式控制空速,在雷達波束掃過來的短短幾秒鐘里,進入了導彈快艇編隊的后方居中位置,保持了幾秒鐘的位置相對穩定。
無疑,這樣的判斷需要很多運氣,前后相差個一兩秒鐘都會失敗。
而且,李海需要保持發動機處于大功率運轉狀態,如此才能在最短的時間之內把空速提升起來,遠離失速的危險。
后艙的莊小瑩都傻了,最后的職業操守驅使她舉起相機對準左右兩條相距不過五百米的導彈快艇進行了拍攝,雖然只能看得見航燈和揚起的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