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王學新直接說出了答桉“增加高火的射程”
蘇教授疑惑的說“營長,增加高火的射程的確可以做到,我們可以通過改進發射藥和增加火箭發動機個數的方法解決,但是鬼子還會上當嗎”
蘇教授最后一句話“鬼子還會上當嗎”說的有些莫名其妙的。
不過王學新卻能呼懂,蘇教授以為,王學新還是打著將“高火”發射到空中讓鬼子來攔截,然后再炸倒一片的打算。
思路客
王學新回答“鬼子不會上當,他們當然不會攔截”
“那你這是”這一來蘇教授就有些懵了,想了想,蘇教授又問了聲“那營長增加射程,是為了打鬼子重炮”
接著又自言自語的解釋道“這也不對啊,打鬼子重炮,以高火目前的射程已經足夠了。何況咱們航空隊還占據優勢擁有制空權,鬼子重炮只怕再也不敢轟炸運城了”
蘇教授還是有些軍事方面的知識的。
這也是蘇教授與和志民兩人能成為研發團隊的領頭人的原因之一。
蘇教授除了擁有物理機械知識外還因為一直關心國內軍事和戰況,于是懂一些軍事理論。
和志民除了擁有飛機制造方面的特長外,還很擅長數學計算和分析。
這兩人結合互通有無,可以算是對軍工制造一個很好的對接。
比如此時,和志民就有些聽不懂王學新和蘇教授之間說的話
明明討論的是“高火”射程的問題,為什么會說“鬼子不會上當”兩者有什么關系嗎
為什么“高火”目前的射程打鬼子重炮足夠難道不是射程越遠越好嗎
為什么八路軍掌握了有限的制空權,鬼子重炮就不敢轟炸運城鬼子難道不會派飛機保護重炮嗎
這其中只要一點有疑問或是不理解,這思路就很難下去形成一個完整的邏輯鏈,于是就跟聽天書似的。
不過這不是什么問題,蘇教授能聽明白就行了,大不了會后再花點時間跟和志民解釋清楚。
王學新不答反問“蘇老,如果只是改進發射藥增加燃燒值,或者增加火箭發動機個數,能把射程增加多少”
蘇教授愣了下,想了想就回答“具體還不清楚,不過應該可以增加二十公里吧”
說著蘇教授就把目光轉向了和志民,這方面是和志民擅長的。
和志民心算了一會兒,就點頭道“差不多,因為火箭發動機個數無法無上限往上加,增加之后,它本身的重量也需要消耗能量,風阻也會增加”
“加二十公里”王學新說“這與我軍的作戰要求相去甚遠啊”
蘇教授聽到“相去甚遠”這個詞就暗吃一驚,略帶遲疑的問“營長,我軍的作戰要求是多少”
“最少200公里”
蘇教授與和志民聽到這數字不約而同的倒抽了一口涼氣全都說不出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