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術定下來后,接下來的戰局就已成定局了。
這事準確的說,也不能算是李云龍的錯誤,而是李云龍不知道有關敵人的情報,他其至不確定鬼子的兵力,于是采取守勢也有一定的道理。
直到王學新給他了足夠的情報后局勢才明朗。
李云龍認為事不宜遲,如果不早些發起進攻,等鬼子準備好下一輪的燃燒彈轟炸,只怕就太遲了。
于是三顆紅色的信號彈往空中一打,炮兵就最先開始發威。
炮兵先開打是必須的。
機械化部隊其它的不怕就怕炮兵。
如果鬼子的炮兵反應夠快的話,會在第一時間就在八路軍突圍的西面打出一片彈幕,到時就別說半履帶汽車了,就算“謝爾曼”坦克被鬼子重炮直接命中也受不了雖說炮彈不是穿甲彈無法擊穿坦克裝甲,但劇烈的爆炸卻能將坦克零件震壞將里頭的坦克兵活活震死。
話說,目前朗讀聽書最好用的a,野果安裝最新版。
幸好李云龍一開始就布置好了炮兵甚至已經讓炮兵觀察員做好準備計算好了敵人炮兵陣地的坐標。
此時一開火,炮彈就成片成片的往鬼子炮兵陣地砸,只一瞬間就將鬼子炮火打得沒了聲音。
乘著這時候,獨立團的機械化部隊就在“謝爾曼”坦克的掩護下像潮水般的沖出了西城。
擋在城外的只有一千多名鬼子,而獨立團卻有三千人,而且又是坦克又是裝甲車的,再加上連發步槍的火力,一出城就把鬼子打得落花流水的幾乎是一接觸就瞬間崩潰了
這也怪林芳太郎對自己的戰術太過自信了,他在知道八路軍有坦克有半履帶汽車的情況下,至少應該在城外挖一道反坦克壕反坦克壕對步兵沒什么影響,但卻可以完美的擋住坦克和半履帶汽車使其無法突圍。
然而,林芳太郎卻覺得沒那個必要。
這一方面是因為帝國軍隊包圍的是一座城,有城墻的城。
有城墻的城意味著出口少,出口少意味著敵人的機械化部隊只能從少數幾個出口突圍。
這樣一來,就別說帝國軍隊有兩個野炮聯隊了,就算是用迫擊炮甚至擲彈筒都能將這些缺口封死坦克或許不怕迫擊炮,但半履帶汽車卻并非如此。
但林芳太郎沒想到的是,隨著戰爭的進行城墻被鬼子的火炮炸毀的越來越多于是出口就越來越多,有些位置甚至都是八路軍主動炸塌的,為的就是讓部隊更方便的開出城去。
結果就是一個團三千多人,一共兩百多輛半履帶汽車再加上二十五輛坦克原有三十輛,其中五輛在戰斗中出現故障在大同維修,這些車輛在有序的分配下僅僅只用了十幾分鐘就全部沖出西城投入戰斗。
城外的一千多鬼子哪里能抵擋得住八路軍的這種沖鋒,慌忙朝兩邊散開任由八路軍的沖出包圍圈。
聽到這報告的林芳太郎還為此松了一口氣。
因為八路軍的“突圍”幾乎就意味著認輸了,拿下大同也就不會有什么困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