慘烈的突圍戰。
李云龍原先設想的這場仗沒什么問題
獨立團憑20輛「謝爾曼」在城內固守,城外鬼子第一戰車旅團很難破城而入,畢竟鬼子裝備的大多是97式、95式坦克,就算一式坦克也不是「謝爾曼」的對手,等新一團、新二團趕到戰斗就差不多結束了。
但城內多了幾輛「虎式」就完全不一樣了,獨立團馬上就陷入被敵人「內外夾攻」的境地且城內的「虎式」還是個大威脅
更糟的還是鬼子此時又投入了新型戰機
如果鬼子沒有新型戰機八路軍還可以憑借空中掩護撤退,畢竟鬼子的坦克都是薄皮裝甲,八路軍的火箭戰機上去一通狂轟濫炸就能輕松的把包圍圈撕開一個口子。
但八路軍的「拉5」卻被鬼子的戰機死死擋著陷入苦戰。
其它人不知道鬼子的新型戰機是什么戰機,王學新卻可以根據時間猜出那應該是鬼子的「飛燕」戰機。
這款戰機與「零戰」相比性能提升并不大,「零戰」最高時速533公里而「飛燕」最高時速588公里,這與八路軍「拉5」戰機650公里的最高時速相比依舊還有差距。
但這差距已經縮小到可接受范圍了
「零戰」的時速比「拉5」差120公里,平均每分鐘差2公里,這差距使鬼子飛行員幾乎沒有追上「拉5」的可能就算兩機在同一,「拉5」只需要十幾秒就能飛出敵人射程,鬼子飛行員根本來不及瞄準。
「飛燕」與「拉5」的時速差距只有62公里,平均每分鐘只差1公里,這就給鬼子半分鐘的作戰時間。
半分鐘雖然不長,但對于技術嫻熟的鬼子飛行員來說已經足夠了。
更重要的還是鬼子這個伏擊點是經過精心選擇的多倫縣距離張家口260公里,差不多在「拉5」極限作戰半徑的邊緣。
而「飛燕」戰機的航程雖不如「零戰」但它在攜帶副油箱的情況下作戰半徑能達到800公里,它們從200公里外的赤峰起飛在航程上是游刃有余。
因此,「飛燕」從一開始就對八路軍戰機采用「粘」字訣。
「飛燕」不急著尋求與「拉5」作戰,而是在第一戰車旅團的兩個聯隊上空盤旋,一旦「拉5」降低高度和速度俯沖攻擊坦克、裝甲車,「飛燕」才從后方攻擊「拉5」。
這戰術使「拉5」始終無法有效打擊鬼子裝甲部隊,只能吃力的在空中與敵機周旋。
李云龍掃了一眼空中的情況就知道獨立團要靠自己了雖然他看不懂天上飛的飛機是新機還是舊機,但敵我飛機繞來繞去的勝負不分,當然沒有時間顧地面。
李云龍當機立斷下令「一營掩護,其它人跟著坦克突圍」
這命令雖然簡單卻足見李云龍指揮的智慧
一營是獨立團中戰斗力最強的部隊,他們裝備了許多火箭筒用于攻堅,用這支部隊在后方阻擋鬼子的「虎式」顯然是最好的選擇,只有他們拖住了「虎式」其它部隊才有可能在「謝爾曼」的掩護下突圍。
一營營長張大彪應了聲「是」,馬上就帶著部隊上去了這讓李云龍有些意外,張大彪居然不是就地防御而是對鬼子發起反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