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我們怎么就沒想到呢”和志民說“拉5可是能掛五百多公斤炸彈的戰斗機,咱們只要把雷達和計算單元整到一塊,外形再制成副油箱的流線型,不就既可以把東西帶上去又能減少對氣動布局的影響了”
蘇教授拍著腿說道“虧咱們還想了兩天呢,電報還發到飛機生產線去談怎么改進還想著要重新設計,造這么整,飛機根本就不需要改動”
“些許改動還是要的”蘇禮國說“不過就只需要將數據連到駕駛艙,再增加一個雷達顯示屏就差不多了,其它的就可以放進吊艙里”
于是這事就這么定下來了,當時研究員腦海里想的都不是解決問題的喜悅,而是為自己感到慚愧這么簡單的問題,居然讓研究進度停了一天,如果再加上之前規劃時花的時間那就更不知道浪費多少時間了。
他們廢寢忘食節省下來的時間,最后還不如王學新一句話。
不過客觀的說這不能怪他們,這時期的戰機頂多就是在機身下掛副油箱和炸彈,誰能想到還可以掛模塊化吊艙額外增加戰機的性能
王學新能想到算不上什么本事,他靠的不是自己的腦袋和想像力,他靠的是歷史知識。
有了吊艙這個概念后空空飛彈的研發就沒有什么困難了,畢竟想要增加什么配件都可以自由的往吊艙內塞,需要注意的就是這吊艙不能太大否則會影響戰機的起飛和機動。
其它的改動,就是把三挺機槍改為一挺機槍取消了兩翼的兩挺機槍只保留機頭機槍。
之所以只留一挺機槍,是因為王學新認為在有空空飛彈的情況下作戰模式已經改變了,或者可以說是部份改變。
“拉5”原本有四個掛架,左右機翼各兩個,之后王學新又增加了一個翼尖掛架于是就有了六個掛架。
其實“拉5”對于載重是沒多大問題的,它升級到“拉7”后就可以掛載600公斤的炸彈。
“拉5”之所以將炸彈重量限制在300公斤內是因為它的機翼是木質結構無法掛載太大的重量,否則機翼很可能會折斷。
因為這個原因,直接把防空飛彈搬到飛機上顯然是不合適的,因為它一枚就重200多公斤,一側機翼只能掛一枚,多掛一枚就超重了。
另一方面,就是防空飛彈射程達到10公里,而空空飛彈射程只要求3公里。
雖說射程越遠越好,但此時空空飛彈的射程如果是10公里就是極大的浪費。
原因是八路軍帶到空中的雷達其探測距離才只有十幾公里。
十幾公里外探測到敵人戰機,飛行員需要一些時間做出反應,然后敵機就已經進入三公里左右的范圍了,到時即便飛彈的射程是10公里也只需要打3公里甚至更近。
從這兩方面考慮,王學新就決定將空空飛彈縮小減少射程減輕重量,將每枚空空飛彈的重量控制在100公斤內,這樣剛好一架“拉5”能帶6枚空空飛彈升空。
這改進方案顯然比一架“拉5”只帶2枚空空飛彈升空要好得多。
。,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