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時才通知小澤治三郎已經太遲了。
因為就在坂垣征四郎下命令的那一刻,八路軍第四航空大隊已經對鬼子的運輸船隊展開了轟炸。
帶領第四航空大隊的是副隊長冷華,他看到鬼子木制特大發大抵分成兩個批:一批剛裝完人員駛離港口,另一批正在港口裝載。
冷華當即立斷下令:“第一中隊負責轟炸港口,第二、第三中隊負責追擊江上的目標!”
“是!”應了聲后兩個中隊就分頭出擊。
冷華命令第一中隊時用了“轟炸”兩個字,而第二、第三中隊則用“追擊”。
這聽起來好像沒什么區別但其實有講究。
“轟炸”指的是用火箭彈打。
在港口裝載人員和物資的目標處于靜止狀態,而且鬼子木制特大發還是木制并且一艘擠一艘聚成一團,即便火箭彈精度較低但成片的打下去也能命中目標并造成很大的傷害。
就像現在這樣,第一中隊12架戰機在接近目標時突然爬升接著再往下俯沖。
這是八路軍飛行員在戰斗中總結出的經驗。
火箭彈精度原本就不高,掛在戰機上受氣流影響命中率就更低,有時一架戰機幾十枚火箭彈打下去看起來“轟轟”的炸得地面一片火光和煙霧,但等煙霧過了一看……目標還好端端的在那擺著毛都沒傷著。
這給火箭戰機造成很大的困擾,比如炸橋梁、炸倉庫、炸火車等,一旦錯失良機鬼子馬上就有了防備,下次再炸就要付出更大的代價了。
后來飛行員們就思考一個問題:如果投彈時用俯沖的方式能提高命中率,是不是打火箭彈也是如此?
實戰中嘗試之后發現果然如此,只要操控著戰機朝目標俯沖時發射火箭彈命中率就會比之前提高兩三倍。
飛行員們不知道這是什么原因,但這其實就是一種人工的“慣性制導”……戰機以高速朝目標俯沖,因為是“朝目標俯沖”因此戰機與火箭彈都有一個指向目標的慣性。
當火箭彈發射出去時,即便它依舊會受到風向、風阻以及火箭發動機的影響,但始終都有一個“慣性”拉著它們朝目標靠近,于是命中率就更高。
唯一的不足就是火箭彈這東西在點火后需要十幾秒的時間才能陸續發射完,而俯沖時間有時只有短短的幾秒。
不過這個問題不久也被飛行員們解決了。
他們采用了漢斯的循環轟炸戰術:每兩架戰機為一個轟炸編隊排成一字長蛇陣,然后一波接著一波的循環朝目標俯沖發射火箭彈。
這么打還有另一個好處:后續的戰機可以根據前方戰機的彈著點微調戰機角度瞄準目標,或者目標已經被摧毀就沒必要再朝同一目標發射而可以另選一個次要目標直到把火箭彈都打完。
在這種轟炸戰術,第一中隊12架戰機十分精準的將火箭彈一批批的砸向靠岸的二十幾艘木制特大發,傾刻間那些運輸船就被炸得陷入一片火海,其上的鬼子被炸得七零八落的紛紛跳水逃生。
木制特大發肯定是主要目標,因為沒有了它們鬼子就沒了運輸工具。
接著第一中隊就將目標轉向了岸上集結的鬼子和物資,其中還有十幾輛裝滿彈藥的汽車……這一輪火箭彈下去馬上又引起新一輪爆炸,整個港口都是火光沖天濃煙滾滾的。
第二、三中隊的任務會相對困難些,雖然他們的目標也沒多少,只有三十余艘木制特大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