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看著這份計劃時彼得羅耶夫斯基有些意外,他很難想像在這遙遠的東方,這些從未使用過坦克的華夏人會知道這些。
安德羅維奇對這些并不意外,因為身為老兵的他們以前也是這么弄的,只不過與千湖之國的戰爭后進行戰術改革就不這么弄了。
確切的說不是不這么弄,而是偵察、清障等全都交給步兵完成,坦克兵不需要考慮這些。
最后,王學新再給每個坦克連配上一輛汽車三駕馬車,這樣一來就將其轉化為機械化部隊。
不過說是機械化部隊有些差強人意。
因為機械化部隊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行軍速度快,T26最高時速30公里,平時只能跑到20左右……這速度稱機械化有些勉強。
這也是王學新給配的馬車而不是輛汽車的原因。
從鬼子那繳的汽車還是有的,每個坦克連配三輛也只需要15輛,從別的部隊調一調還配得起。
問題是受限于T26的速度,二是坦克加汽車隊伍過于冗長擔心遭到鬼子轟炸。
這速度馬車帶著步兵跟隨就差不多了,而且在路況不好的地方馬車更容易躲藏。
汽車就用于來回運輸兵力及物資,兩不耽誤。
接著就是T34的訓練計劃……
王學新直接給每輛坦克配上三輛挎子。
“為什么是烏拉爾?”安德羅維奇好奇的問。
所謂的“烏拉爾”就是毛子對挎子的稱呼……此時的毛熊是計劃經濟,這種軍用邊三輪由全由烏拉爾摩托車廠生產,再加上摩托發動的馬達聲與“烏拉爾”的發音很相似,于是毛子就給這玩意取了“烏拉爾”的外號。
老翻當然知道“烏拉爾”是什么意思,翻給王學新時就是“挎子”。
“因為我們需要速度,上尉同志!”王學新回答:“否則,你以為還有什么能跟得上T34?”
“汽車不行嗎?”安德羅維奇問:“一輛汽車可以裝一個排,一個坦克連只需要三輛汽車。可是用‘烏拉爾’……你們至少需要三十輛!”
王學新想也沒想就回答:“因為我需要戰士們跟著T34一起游擊作戰,你認為汽車合適嗎?”
安德羅維奇愣住了,汽車的確不太合適。
一輛汽車拉一個排,就意味著它上下車速度慢且人員過于集中,再加上車身高大目標明顯,敵人只需要一發炮彈或是一梭子彈就能讓汽車后艙的步兵死傷慘重。
反之,“烏拉爾”三人一輛車,這不僅人員分散還可以在邊斗上架起機槍在行進中為坦克提供火力支援。
王學新考慮的還不只這些。
T34具有超強的越野能力,許多高低不平甚至沒路的地方T34都能輕松跨越。
如果配的是汽車……就意味著有許多地方坦克能過而汽車不能過。
到時是要拋棄汽車步行還是讓坦克改道?
兩者似乎都不合適。
而挎子卻有很強的越野能力,就算是有坑也只需要搭塊板就能過,再加上它還有速度及車身小的優勢,實在不行繞個彎也問題不大,依舊能跟上主力部隊。
問題就是三十輛挎子……確切的說應該是五十輛,獨立團所有繳獲的挎子都拉過來也不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