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曦忍不住調笑道。
……
劉邦往下的皇帝都臉色發黑,尤其是諸葛亮,三顧茅廬就是他。
蘇曦直接點名道姓了,你做的就是不對。
既然有一身才華,既然有報效國家的心,為何不趕緊出山,三顧茅廬后,你才愿意,這就過分了吧。
只能說,你太傲了。
………
單手開戰車—
“的確,春秋士子地位高的原因,一個是因為士子少還有就是士子真正的愿意保家衛國。”
“肉食者鄙,不論君主再怎么昏庸,他們都愿意報效國家,而君王又愿意用后,他們就會一心一意的為國為民。”
“這是積累出來的名聲,一整個士子集團的名聲。”
孔夫子搖搖頭,嘆氣道。
那是維持出來的。
就像他愿意在魯國當官,魯國不用他后,他才會去其他國家。
第一選擇永遠是自己的祖國。
……
華夏之祖—
“商鞅、李斯、魏冉,這些人最初的第一選擇都是本來的國家。”
“還是那句話,他們在自己本來的國內得不到重用后,才選擇離開,去投靠賢明的君主。”
“而帝王不識貨,貨與識貨人,他們處的環境是大一統國家內,他們有著完整的晉升體系。”
“綜合來說,在我眼中,出現這種環境的原因,帝王和臣子責任五五分吧。”
始皇講了一句公道話。
“如果我是臣子,沒有得到皇帝的尊重,我也不愿意付出一切。”
“皇帝如果無能,找一個有能力救國的也不錯。”
始皇輕笑一聲。
有些事全賴一個人,本身就是一件過分的事。
不能全賴臣子們,帝王也有責任。
就像崇禎一樣,看看他的所作所為就知道,這個人本身的操作就有問題。
如果真是一位戰斗力爆表的君主,早就恢復河山了。
……
始皇開口,讓這件事揭過。
大家都知道,無論如何,后世的一些文人士子,的確不如春秋時期的。
而且現在他們猜測,上古先賢口中的那句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恐怕是真的。
恐怕這句話,在春秋戰國那種環境下,是真的可能實現的。
越往深處想,大家早上好越覺得自己墮落了。
他們這個時代的士子和皇帝,早就不如上一個時代的了。
怪不得叫上古先秦時代,怪不得要把秦朝作為分割線。
原來是真的變成了兩種環境。
后世爭斗更加嚴重,權利逐漸形成了兩極分化,底層的權利越來越小,頂層的權利越來越大。
而春秋戰國時代及其以前,權利近乎是對等的。
君王也僅僅是比較高貴百姓而已,百姓有資格廢除君王。
在權利對等之下,有缺點也有優點,故而雙方無法評價誰更加優劣。
………
諸葛亮仔細思考,到底是哪里變化了。
……
岳飛腦海里想到一件事,怪不得只有春秋戰國時代冒出過共和,這是有原因的,那個時代的君主,做不到一家獨大。
只有提前限制住一部分王權,才能進行共和。
這需要對等的實力。
………
始皇嘆氣,他現在越來越不知道皇帝的優劣了。
皇帝力量爆炸,遇見一個千古明君,那么整個國家的戰斗力的上限非常恐怖。
如果皇帝不行,下限也很可怕。
這是雙刃劍。
………
第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