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點講,能在一千米外解決敵人,干嘛非得打貼身戰斗。
在李靖看來,武器研發也好,戰術配合也好,通俗點說,都是智慧的延伸。
而且李靖還著重講解了一波流。
李靖的認知就是,打仗,盡量要一波解決對手,能一次性解決,盡量不多搞第二次。
李靖還提出了建議,華夏火器,一定要穩準狠范圍大。
同樣是對轟,一定不能給敵人展開第二次攻擊的機會。
看到這里,蘇曦嘴角抽搐,華夏還是走上了這條路。
近代著名的上甘嶺戰爭后,他們就走的這條路。
上甘嶺戰爭,體驗了一次喀秋莎的威力,大家就開始瘋狂追求這種大威力的火器。
不追求超快的速度和絕對的準確率,但是追求大威力大范圍,一定要做到波及也能波及死你。
不過蘇曦想了一下歷史上的華夏情況,大家仿佛永遠在一波流上追求度特別高。
從大秦開始的弩機就追求這些。
當時就追求大威力。
用大家的話說,我們的后勤垃圾,那就追求大威力,以求弱小后勤。
同樣是對戰,只要我一波帶走你,后勤不就解決了嗎?
像歐洲就很少使用弩機,他們更加追求高射速的弓箭,用覆蓋攻擊還解決一切。
他們追求的是一波帶不走你,我就用十波。
畢竟弓箭那個東西,是可以做到輕弓高射速的。
而且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中原的鋼鐵開采不易,鍛造更加困難,大家時間一長,都是選擇節約,一波解決對手,自己也就安全了,還能省下攻擊。
而中亞和歐洲的那些國家,情況就好的多,他們都有露天鐵礦,開采簡單,一般不差那么點鋼鐵。
綜合來說,各項原因綜合在一起,結果就是華夏喜歡一波平推,用最少的資源干最多的事,外國喜歡用差不多的資源,做差不多的事。
實話實說,在華夏,對于產品的要求是實用,在外國,實用擺在第二位,他們更喜歡帥。
蘇曦一邊看李靖編寫的教材,一邊感慨,文化差異真大。
李靖全篇幾乎都在講武器的發展方向和戰術的配合。
在武器篇中,李靖充分表達了武器在戰爭中的重要性,還有武器和戰術的各種配合。
比如李靖有提出炮火掩護,毀滅性轟炸再進行偵查等等。
群內的大家看完,都發現了角度問題。
…………
精忠報國—
“另一個作戰思路。”
岳飛忍不住感慨,即使是軍神也是有差別的。
李靖提出的想法是輔助,是相輔相成。
岳飛的想法是以人為主,武器終究是武器,人才是最主要的,還是應該講究戰術和戰略。
比如在戰爭之時,最好是把各項準備都做好,尤其是面對敵人的情況。
充分發揮作為人的優勢。
盡量做到針對性作戰。
綜合來說,兩人的想法有差距。
…。。
華夏之祖—
“我喜歡李靖的作戰方略,很優秀,很不錯。”
“他這種提升自己,以絕對的實力碾壓狀態攻擊,很符合我的性格。”
始皇喜歡這種戰術。
對于李靖提出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需求,始皇很滿意。
…………
第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