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自己的大哥商議好俘虜買賣的生意后,徐世楊跟在徐世松后面,一起走進了徐家第一屯的大門。
本質上來說,江北地區的大部分塢堡建筑格局都大差不差——依靠厚實的夯土墻來抵御外敵,把所有堡民,連同堡主以及倉庫、水井等重要建筑物都圍在里面。
與十五屯略有不同的是,第一屯作為徐家的核心,圍墻里還有一個重要的建筑物:宗祠。
當然,形勢所迫,現在江北的宗祠與江南略有不同,除了祭祖的功效外,這種青磚巨石壘成的“奢華”建筑還具備很強的防御功能,并且兼任整個徐家的指揮部之類的任務。
每年秋收,韃子掠襲過后,落雪前的這段時間,徐家男丁和重要門客都會聚集在這里,對過去一年做一個總結,對即將到來的新一年度做些打算。
目前看起來,這種年度會議,可能也就自詡詩書傳家,兩位老爺有為官經驗的徐家能始終堅持下來。
徐世楊自己,在前世是非常討厭開會的,但在這一世,他反而覺得這種年度會議對家族今后的發展很有好處。
實際上,江北地區的塢堡,最大規模的也不過千余人口左右,這主要是因為,如果人口過多,就需要更大規模的耕地,但如果耕地距離塢堡圍墻太遠,在遇到襲擊的時候,邊緣地區耕種的村民根本來不及逃回塢堡。
而現在這世道,針對村民的襲擊實在是太頻繁了。
韃子和大股流民其實還好說,前者也不是每年都來,他們在遼東有自己的戰爭要打,而且每次入關,基本都是挑著秋高馬肥的季節,要避開其實不算特別難。
后者的情況也差不多,漢人的民族特性就是,如果能夠安穩的生活,大部分人都不愿意背井離鄉當什么流民。
如果給他們1、2年的和平時光,流民其實更喜歡在已經人煙稀少的中原地區開荒耕種,而不是到處劫掠。
最讓人頭疼的,其實是永遠都剿不完的土匪、強盜。
大周朝在齊省還有權威的時候,齊省西南山區的盜匪就很猖獗,莒州深受其害。
大周在江北的統治崩潰后,得到了流民,潰兵,地痞流氓的不斷補充后,盜匪迅速成長為塢堡最大的威脅。
除非有韃子或者大股流民過境,其他時候,都是盜匪們“狩獵”的時間。
任何在得到預警后無法迅速躲入塢堡的人,都是盜匪的獵物,于是塢堡也失去了耕種距離圍墻太遠土地的可能性。
在這種非常現實的威脅下,如今江北地區的塢堡,如果人口太多,就必須想辦法找一塊新的土地,迅速建起新的圍墻,然后再開墾周圍的土地。
而新的塢堡,因為距離和路上的威脅,與本家的聯系會變得非常薄弱,家族任命的塢堡堡主,在自己的村子里幾乎就是土皇帝一類的存在,對村里人完全生殺予奪。
這種人對本家的義務也并不大,如果是外姓人,還得每年向本家老爺支付一定數額的糧食和布匹作為“租稅”。
如果是同姓的堡主,比如徐世楊,干脆連這筆“租稅”都省了,完全可以一文錢都不給本家,徹底自負盈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