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遇到大問題,也別指望本家支援就是了。
這種程度的封建,在前世中國歷史上非常少見,倒是跟西歐那邊的中世紀社會很像。
這樣做的好處是:較小型的堡壘很容易把自己圍成一只刺猬,而且即使攻破圍墻,收獲也很可能不足,容易讓最危險的敵人——關外的韃子們,覺得攻堡是得不償失的舉動,與其浪費力氣,冒著危險攻打厚實的土墻,不如拿著塢堡上貢的糧食女子離開。
這樣等到下次來的時候,還可以再收獲一波,就像對待牛羊果樹一樣。
因此,除非沒能及時發現韃子,讓他們直接找機會沖進塢堡,或者韃子窮瘋了一定要破幾個村子,否則,只要堡主老老實實上貢,雙方一般都會相安無事。
而這種把雞蛋分散在小籃子里的做法,壞處同樣十分明顯——永遠別想擰成一股繩,形成獨立的大勢力。
清剿盜匪、吸納流民、開拓土地,訓練一支能與韃子對抗的強軍這類耗費巨大的工作全都遙不可及。
所有塢堡也就只能忍受著韃子、大股流民和盜匪的輪番洗劫,一年又一年。
徐世楊的父輩們,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就是開會,徐家下屬的15個塢堡,不論堡主是徐家人還是外姓人,都要參加在徐家宗祠舉辦的年度會議。
會議可以加強徐家在十五個塢堡里的統治地位,解決一些只有團結起來才能解決的麻煩,并協調各個塢堡之間的物資和人力。
徐世楊覺得,自家之所以能擁有15個塢堡,成為整個莒州地區最大的地方家族勢力,除了一開始打下的基礎雄厚以外,這種年會制度也算居功甚偉。
在徐家,即使是外姓堡主,離心離德的速度都比別家本姓人慢,更別說徐姓核心成員了。
徐世楊覺得,本家力量的團結,對他今后的計劃和野心非常有利。
當然,更現實的好處是,徐家的堡主,即使是他這種尚未成年的半丁,也能迅速在塢堡中站穩腳跟。
另外就是,這種家族會議召開的時候,每個與會的堡主,都會帶不少護衛和勞力,這會在第一屯形成一個小小的集市。
徐世楊可以在這里,用他多余的財富,以物易物,換取一些急需的物資。
比如今年,徐世楊從韃子那里繳獲了不少布匹,麻布棉布都被留下了,塢堡用得著這些東西,但還有20匹絲絹,目前整個十五屯只有徐世楊一個人用得起。
但徐世楊本人更喜歡暖和的棉布衣裳,這些奢侈品自然就成了十五屯這次趕集最好的外銷貨物。
徐世楊打算給父親叔伯的妻妾們送上5匹絲絹作為禮物,其它15匹全都在第一屯這里換成鉛、鐵、硫磺等物資。
此外,徐世楊還帶來了上百兩銀子,他也不打算再帶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