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生活是很富足,也沒有經歷什么戰亂,可這根括,比戰亂也沒好到哪里去,再來一次,任誰都受不了。
對這些已經進過一次和親隊伍的工匠們來說,去遼東是給韃子做奴隸的,回江南肯定還要再遭第二茬罪,天下之大,居然沒了這么多手藝人的容身之地,這簡直是個笑話。
“戴老先生,其實你們也不必灰心喪氣,你們都是有手藝的,只要不去遼東或江南,在哪都能活得很好。”
徐世楊奸笑著循循善誘:
“就比如說我們青州吧,我承認,我們如今正是百廢待興,可這不是正好能讓諸位一展拳腳嗎?”
“我在青州也有‘軍器監’,諸位暫且在那里暫住,順便幫我做些活,憑你們的手藝,掙得錢糧養活自己家人毫無問題,說不定還能攢些盤纏。”
“等過幾年,江南那邊平息一下,大家想回家,我也絕不阻攔。”
戴梓好奇的問:“江南平息……,大人這是何意?”
徐世楊的原意是等他騰出手來,建立起一支真正的大軍,征服江南之后,江南自然就平息了。
當然,現在不能這么說,因此徐世楊的給出的理由只能是:“等到朝廷意識到韃子對江南不再有威脅,不會被幾個韃子所謂的使節威嚇一番,就要在自己國土上根括,那時候,諸位就可以回去了。”
“會有那么一天嗎?”戴梓身邊那個年輕人期待的問。
“會有的,一定會有的。”
徐世楊很肯定的回答。
若是這個朝廷做不到,換個朝廷不就得了?
……
不管工匠們怎么想,至少目前為止,除了青州,他們確確實實沒有別的選擇余地了。
何況,手藝人憑手藝吃飯,也算是理所當然。
青州至少答應給他們一個安全的環境進行生產,只不過徐世楊也有自己的特殊要求:
在青州的工廠工作,收入按照基本工資和績效工資結合計算。
基本工資只有糧食和極少的副食品、衣物補貼,只能保證工匠和他的家人餓不死,但別想過的富裕。
績效工資上不封頂,每月考核各自產品的質量和數量,綜合考績之后發放,像戴梓那樣的大匠,一個人努力一個月,就能讓全家過的很好。
何況戴梓家也不止他一個工匠,他的兒子——就是跟在戴梓身邊跟徐世楊談判的年輕人,也是個不錯的軍器監工匠,他們全家一起努力,花幾年時間,重新攢下一份家業也不是什么困難的大事。
當然,他們生產什么,必須得按照徐世楊的要求來。
一些青州獨有的先進武器,現在只能是以半流水線——各自生產某個零件,之后組裝的形勢生產,免得有人咬緊牙關一定要回江南,把徐世楊的新式武器泄露出去。
戴梓在工匠中確實有些面子,在他的勸說下,被朝廷根括來的工匠全都老老實實下船,統一登記后等待分配工作。
在登記的過程中,徐世楊發現,朝廷根括來的工匠簡直可以說是五花八門,什么行業都有。
當然,主力還是朝廷自己的軍器監和匠作監工匠,這些人大多能直接投入軍工生產——大概也是韃子最想要的人。
但是,除此之外,來自民間的工匠就顯得有些混雜了,其中既有鐵匠銅匠木匠,也有石匠瓷匠,甚至還有熬糖師傅以及鑄造過私錢的罪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