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頭的就是李飛豹曾經見過的“登瀛洲”,高高的主桅上掛著那面囂張的紅旗——這代表徐世楊親自出動了。
“他還真的不顧及以前的交情啊。”
李飛豹自言自語道:
“好歹之前還給了他二十幾萬貫,說翻臉就翻臉……。”
來者肯定不善,也不用問話了,直接開打吧。
護衛船隊開始脫離艦隊隊列,運輸船隊放下所有搖櫓,準備加速脫離。
雙方開始接近,準備海戰。
……
徐世楊將自己的艦隊分成三個艦列,十艘中號福船作為主力,應對李飛豹的護衛艦隊。
十艘小型船只從旁協助,無炮的艦隊準備在炮艦隊吸引敵軍護衛力量的注意力后,攻擊攔截運輸船隊。
李飛豹則是憑借數量優勢,擺了個此時海戰正流行的梅花陣。
也就是說,李氏集團的護衛艦隊分為前后左右中五支小艦隊,每支小艦隊十艘大號福船,這十艘船又兩兩配合,排成前后左右中的梅花陣。
這樣的陣型,一旦進入交戰,敵艦將會遭遇四面八方的接舷突擊,很難逃脫。
因此李家海盜一直把這種陣型當成海戰的撒手锏使用——反正別人都沒有他們家船多。
李飛豹對面的徐世楊,作為一個半吊子軍迷,自然而然的擺出一條便于發揮己方火力的橫陣。
以“登瀛洲”打頭,后面9艘中號福船一字排開,以舷側面對敵人,每艘船每舷有五門大炮(兩門將軍炮和三門神機炮)準備開火。
“徐世楊擺了個一字長蛇陣?”
李飛豹習慣性的自言自語道。
若是別人在他面前擺這個陣型,他一定會笑到肚子痛。
這陣型太單薄了,一捅就穿,然后就是被圍攻,追殺,失敗……。
但對面的人是徐世楊,雖然沒人聽說過他是否有指揮大艦隊作戰的能力,但這畢竟是一個在陸地上打敗過韃子,在海上也成功攔截過遣周船的人。
何況他有自己沒有的武器——也許這就是配合大炮使用的陣型呢?
因此李飛豹一點都不敢大意,身后的戰鼓聲變得急促起來,大號福船紛紛放下搖櫓,底層水手努力劃槳,李軍艦隊開始加速。
“不要著急!”
徐世楊大聲命令道:
“等待敵軍靠近!”
立刻有信號兵用旗語把他的命令一艘艘傳遞到艦隊的其他軍艦上。
這也是縱陣的一個缺點:沒有無線電的情況下,由于有船帆遮擋,旗艦的任何命令都只能傳遞給緊靠著自己的下一艘軍艦,然后由他再傳遞給后面的友艦。
這種擊鼓傳花式的通訊方式,中間若是有任何失誤,就有可能造成后續艦列的混亂。
因此這個時候的海戰也是極為強調紀律性的,甚至可以說是比陸軍方陣更加注重紀律。
在近代海軍中,沒有旗艦的命令,戰列線中的任何軍艦不得擅離崗位私自機動,必須緊跟著前面的艦列行動。
另一個時空中,甲午海戰北洋艦隊中同樣逃離戰場的濟遠艦長被處決,而廣甲艦長卻是革職留用,就是因為這個——濟遠是廣甲的小隊旗艦,濟遠主動逃離戰場,廣甲也會下意識的跟著他。
徐世楊這只小小的艦隊自然也是如此。
他不僅強迫艦隊中的所有軍艦必須寸步不離的跟隨旗艦運動,強令他們不得在旗艦開火之前射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