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此,都督府制定了一個工作量標準,如果每個工按時完成工作量,這個工人將獲得定量糧食補給。
如果工作量超出,補給也會隨之增加。
在徐世楊的影響下,都督府給予民工的補給定量標準接近與另一個位面,TG淮海戰役時給支前民工的糧食補助。
而且根據勞力的不同,牛、馬、騾、驢、駱駝等大牲畜也會給予糧食、草料、豆料補助。
再加上鹽和印度土布,徐世楊希望參加水利工作的勞工能把這繁重的勞動當做一項重大收入來源,而不是一項苦差事,更不是要人命的舊式勞役。
這種大規模人力動員,除了能提升幾年后齊省的農業水平外,還能給給參與水利工作的大量壯勞力輸灌起碼的紀律和協作概念。
一旦有需要,這些人將是十分優秀的兵力來源。
當然,這樣動員下來,僅僅水利工程,就要使大約十萬勞力脫離農業生產。
加上持續擴大化的軍隊、各級工廠、礦山以及日趨完善化的地方政權機構,不出意外的話,明年脫離農業生產的人口將超過18萬,達到20萬也不是不可能。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迅速擴大人力資源,成了齊省發展的最大瓶頸。
依舊是根據都督府的統計資料,打退韃子全面進攻之后,齊省又進行了一輪編戶齊民工作,原先那些死頂著不愿釋放農奴的塢堡主大多屈服與都督府強大的武力威懾之下,齊省在冊人口有了一個爆發性增長。
然后,新軍完成擴編后,以旅為單位,對境內土匪進行輪番清剿,一是作為訓練,二是把被迫從匪的人口釋放出來。
幾個月之后的現在,剿匪行動也算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齊省境內大規模匪寨都已經被攻克,獲得人口約十萬以上。
這些人也被分散在齊省各處,既可以避免他們串聯,也可以增加當地勞動力。
還有,由于韃子對齊省不再具備威脅,這里逐漸成了江北流民新的目的地。
都督府方面也是來者不拒,以至于甚至有剛被韃子摧毀的燕云地區流民歷經千辛萬苦來到齊省。
目前的統計結果是,現在齊省每天可以招撫約三百左右的流民,一年下來能夠達到十萬人以上,而且流民的到來速度有逐漸加快的跡象。
最后,加上鼓勵生育政策下,剛剛出生的孩子,齊省現有在冊人口合計135萬人。
算起來,如果有20萬人脫離農業生產,這個比例將達到14.8%,已經超過二戰時期列強的軍隊總動員效率了。
這對于一個農業為主的時代來說,絕對是一個十分沉重的負擔。
因此,不論都督徐睦河還是新軍司令徐世楊,對如何增加人口都是絞盡腦汁。
想辦法吸引更多流民是必須的,對孕婦和嬰幼兒給予經濟補助的鼓勵生育政策也是必須的,官方出面勸婚、勸嫁、勸生育雖然有些丟面子,但也被都督府列入官員考核成績之中。
只是,這些都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徐世楊還是希望能從別的地方,一次性獲得大量人口。
那么,哪里能獲得人口呢?
“齊省就有啊。”
挺著大肚子的趙琳坐在床上,一邊吃一枚煮雞蛋,一邊嘟嘟囔囔的說:
“奉圣公家,怕是得有十萬人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