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此齊軍還專門給釋放的俘虜每人發了一根木棍——其實就是繳獲的長槍拆下槍頭,把槍桿發還給他們罷了。
“一時半會湊不夠人的隊伍先等等!去前面棚子喝口茶看看戲,等湊夠了人再走!”
“還能看戲?”
被俘的世侯兵們迅速忘記了剛才的恐懼,變得興奮起來——這也不能怪他們,西北這邊本來就是娛樂荒漠,年景好的時候大家都得為了一口吃的把所有汗水揮灑在田間地頭,更別說現在這種倒霉年份。
現在就算是世侯家的管家老爺平日里也沒什么娛樂,可能也就真正的時候家族老爺少爺夫人小姐能養得起戲班子——現在山陜連個跑馬賣解的都沒有。
因此,一聽到能看戲,所有俘虜,也不管能不能湊齊人,全都向戲臺子那邊涌過去——反正齊國大兵放他們走又發口糧,肯定不會因為他們來看戲就怎么著他們這些苦哈哈。
不過挨一頓棍子是必然的——不是因為齊軍士兵欺負他們,而是因為他們不排隊。
剛才甄別釋放俘虜的時候,光讓他們老老實實排隊就花了一個多時辰,結果現在一聽到有戲看,憲兵們的努力又白費了……。
……
齊國宣傳部門為俘虜準備的是話劇,在徐世楊原來的那個時代,話劇引進中原已經是二十世紀了,不過在降低燈光等舞臺標準的情況下,“發明”這種“全新的戲曲”形勢并不困難,特別是徐世楊身邊還有顧橫波這么個歌舞方面的頂尖人才。
與主要走娛人路線的傳統戲曲不同,齊國話劇以育人為主要目的,所有上演的劇目都包含明顯的政治宣傳目的。
比如齊國需要動員人力整修水利工程的時候,工地上通常會上演《大禹治水》之類的節目,而且重點放在治水成功后人民安居樂業的方面,而不是宣揚治水有多么辛苦。
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情節被壓縮,他跟涂山氏的愛情或大戰各路水怪的故事卻被大肆宣揚。
這其實就是為了讓看戲的觀眾感到愉悅,增加爽點而已。
只不過齊國宣傳部門才用了潤雨細無聲的手法,向觀眾暗戳戳的輸灌:治理水患并不辛苦,相反卻是個愛情事業雙豐收的好機會!
再結合參與水利工程的工作人員能得到優厚的報酬,最近幾年,齊國人不僅不再視修建水利工程這種大規模勞役為畏途,還出現了大家搶著去工地干活的事。
治蝗也是如此,打仗也是如此,每次齊國有什么需要動員大量人力去執行的大動作,總是少不了宣傳隊伍的緊密協同。
這次針對山陜的戰爭自然也是如此——或者說,因為這次行動政治意義大于軍事意義,因此宣傳部門的重要性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步。
話劇社給俘虜們準備的曲目都不長(太長了容易耽誤行程)主打菜是《白毛女》,這種反應地主壓迫的劇目自然很容易引起底層農民們的共鳴。
只不過為了提高爽點,徐世楊還是把故事做了許多修改:前半段基本剽竊歷史上的經典橋段,后半段直接改成喜兒被黃世仁(黃世仁的身份可以根據需要隨時修改,比如打韃子的時候他是個韃子頭目黃臺吉,現在打世侯,他就成了八大世侯某一家的老爺)搶走的那一刻,齊軍以PLA一般人民子弟兵的姿態出現,拯救了楊白勞一家,嚴酷清算了黃世仁和他的狗腿子為非作歹的舊賬,最后一位英武的齊軍戰士還把那本高利貸賬本當著眾人的面扔進火堆里。
徐世楊當然知道悲劇更加深入人心,他這么一改編,經典劇目會變成小白網文一般的快餐劇,估計會被后世的編劇們笑話。
但徐世楊認為,這個時代的底層人民生活已經堪比地獄了,劇中楊白勞一家的遭遇在這個時代的人民眼中恐怕根本不算什么了不得的悲劇。
因此,徐世楊干脆反其道而行之,在故事的關鍵時刻來個峰回路轉,直接為爽而爽,還順便宣傳齊國齊軍的高大上形象,通過舞臺上齊軍到來之前之后鮮明的對比,爭取在山陜民眾心中樹立起一種加入齊國就能過上好日子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