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軍種,每個指揮500兵,步兵指揮以兩百火槍,兩百長槍和一百刀盾組成;炮兵編制內則有一百甲兵和一百火槍用以掩護火炮,剩下的三百名炮手要負責操作十門大小火炮。
與徐世楊重視輕騎兵和龍騎兵不同,周軍僅有的戰馬幾乎全部裝備給沖擊騎兵,因此所有騎兵都以冷兵器為主,盡量不參與下馬步戰。
但即使這樣,徐世松構建中的新軍仍然需要最少兩萬六千條步槍和兩百門火炮才能填滿編制。
徐世松搜遍全軍,一共找出七千條可用的火槍,而且其中五千五百是小口徑鳥槍,周造北造的都有,剩下的一千五百左右是大口徑火繩槍,依舊包含很大一部分北造貨(北方獨立后大周朝廷一直用北邊來稱呼華夏,以示兵部承認華夏為獨立的國家)。
缺口最少也有一萬九千條,如果算上備用,徐世松需要另外準備至少兩萬五千條步槍。
火炮的情況好一些,周軍只有三十門北方風格的野戰炮和同樣數目的神機炮,但缺口可以用簡單而且便宜的虎蹲炮或碗口炮之類的貨色補充。
而且周軍有一部分重型火炮,雖然不能編制到新軍中,但至少可以用以要地防守,充當要塞炮。
定下編制后,徐世松馬不停蹄的尋找工匠嘗試彌補火槍缺口。
根據他的調查了解,去掉廢品,大周匠作監每個月可以制造一百條合格的鳥槍,要彌補新軍火槍缺口,需要二十年時間……。
這顯然是等不起的,于是徐世松上書奏請利用民間工匠生產武器,隆道皇帝同意了。
這方面他可以得到在民間有極好名聲的包拯的幫助,徐世松估計可以把火槍月產量提高到三百左右。
剩下的部分,只能依仗進口了。
而且唯一能出口火槍的勢力只有一個:北方。
徐世松覺得有些尷尬,他在忠孝之間選擇的前者,并且打算一條路走到黑,要抵抗自己的家里人時,卻不得不請求家里給他提供一些幫助……。
這怎么想怎么別扭。
不過北方倒是并未拒絕對大周出售武器——他們甚至愿意出售比鳥槍和火繩槍強得多的燧發槍,只要大周愿意出錢。
大周倒是真的還有些余錢,于是隆道皇帝大筆一揮,撥款購買北方火槍,總數目為:鳥槍、火繩槍各五千支,燧發槍兩千支。
同時購買北方重炮十門,中炮十門,輕炮二十門。
這筆龐大的軍火訂單中,燧發槍和火炮都不是給徐世松準備的——隆道皇帝痛定思痛,決心用京中勛貴子弟、宮廷禁衛和部分志愿參軍的游俠,組成一支完全由自己指揮的新禁軍。
這支禁軍預計有十個指揮五千人。裝備各式火炮一百門(包含大周自己制造的神機炮),火槍三千支(同樣包括自己造的燧發槍),騎兵一千人。
算是世界上除了華軍以外,火力最強的軍隊之一。
除了以上二百一十個指揮之外,徐世松打算整頓其他隊伍,核實原大周禁軍中的丁壯數目,補充部分廂軍和民間青壯,組建六百個新的滿員禁軍指揮。
這些部隊裝備原有的冷兵器,自造的火門槍,粗制濫造的鳥槍和木炮之類,主要用以填充江淮之間的防線,戰時遲滯北軍南下的速度,給新軍創造一個更有利的決戰機會。
這就是徐世松的計劃,把一切都賭在能夠與江淮擋住北軍,不讓江南核心地帶遭受損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