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織田軍沒有那么多大口徑火槍,毛龍聯軍也不至于連這點傷亡都承受不起。
跟羅海濤一樣,馮三虎選擇的盾車戰術也是十分老舊的戰術,以前女真偽金就特別喜歡用這玩意抵御周軍的弓弩,本質上這就是欺負敵人缺乏有效打擊火力,以犧牲機動性為前提增加防護力,把對手拉近到更公平的白刃戰中。
馮三虎認為聯軍中的扶桑人毫無疑問就是舊式軍隊,那么使用舊式戰術應該更合適一些。
事實果然也是如此。
十月十七上午,聯軍和織田軍在備中的高松城下爆發大戰,戰斗一開始聯軍就出動兩百二十輛盾車,緩慢而堅定的向織田軍推進。
織田軍大將羽柴秀吉命令鐵炮足輕阻擊,同時集中數量不多的國崩炮(大號神機炮)攢射。
如果按照華軍標準戰術,此時應該派出精銳騎兵在敵軍陣前游走,用馬槍騷擾射擊敵軍,牽制敵軍火力,掩護本陣前進。
但馮三虎不打算用自己人的命保護扶桑友軍,因此他只是命令手下現在僅有的2個野戰炮連(6斤和10斤各一)提供遠程掩護,壓制織田軍。
好在織田軍也沒有強大的騎兵,自然也無法對華軍陣地構成威脅。
華軍炮兵雖然厲害,但畢竟數量太少,很難對數萬人的織田軍構成致命威脅,因此織田軍能夠頂著華軍炮兵的壓制持續不斷的攻擊車陣。
很快,幾輛盾車被炮彈擊中,盾車后面的扶桑兵幾乎全被崩起的碎片掃倒。幾個幸存者從盾車后面逃出,立刻被密集的火繩槍子彈殺死。
這樣的損失對二百多輛盾車來說屬于杯水車薪,接近到有效距離后,盾車后面的鐵炮手開始還擊,織田軍架在陣地前面充當防護的竹束被打的碎片四濺,但聯軍的小口徑火槍同樣無法擊穿,雙方的打的你來我往,但傷亡都不大。
“這真是……,大帥那句話是怎么說的來著?”
“激烈”的戰斗場面看的馮三虎直搖頭:
“菜雞互啄?”
前方,旗本武士們揮舞武士刀,大聲吆喝著要盾車陣盡量保持一條直線,偶爾有盾車被國崩或大鐵炮擊中,立刻就會有一片人慘叫著倒下。
武士們對此毫不理會,距離更近一點后,有人開始用弓身大的出奇的和弓向對面拋射,織田軍也立刻還以顏色,羽箭和鉛彈在兩軍之間交織,傷亡終于開始變大。
扶桑兵展現出不錯的韌性,被擊中的盾車越來越多,但其他車輛依舊十分堅定。
終于,臨界點到來了,織田軍的國崩因為發射次數過多,不得不停止射擊以便散熱,這讓聯軍的損失驟然下降,而更后方的華軍炮兵仍舊按部就班的一次次把炮彈拋進靜止不動的織田軍陣列。
“輪到我們了。”
馮三虎滿意的笑了:
“突擊!”
進攻的鼓聲響起,蹄聲陣陣,遠征軍目前僅有的兩百火槍騎兵縱馬而出,小跑著繞過己方盾車陣,對織田軍側翼展開攻擊。
而華軍的一千步兵也列成整齊的戰列線,開始緩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