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1793年三月初五,過于謹慎的李井槐終于挪到靈州城下。
此時,第一戰斗群和第二戰斗群已經趕過來與他回師,華軍一線兵力一下子膨脹到快十萬人,野戰炮和攻城炮超過三百門!
如此兵力火力聚集在同一個戰場上,這在華軍歷史上也是十分少見的。
而且,李井槐通過洗劫沿途所有偽夏村莊的存糧、牲口、種子,以及華軍從國內通過一系列小要塞轉運過來的糧草彈藥,讓他擁有充足的補給。
按照目前的補給存量,就算今后一點都不會再運上來,也足夠全軍使用十天以上。
三百門大炮,十萬大軍,十天時間若是還轟不開靈州的城墻,那炮兵還是都去自裁好了。
如果黨項人之前的撤軍是焦土戰術的話,那么現在這個戰術已經失敗了。
還有什么隱患呢?
嗯,還有黃河水患。
靈州就在黃河邊上,黨項人絕對做得出在上游鎖水,然后等華軍攻城的時候毀壩防水,以水代兵淹沒華軍的事。
雖然現在是冬天,黃河水量不足,而且水面上到處是浮冰,想要鎖水,以黨項人的工程能力來說實在太困難,但有威脅就是有威脅,前敵參謀部的存在就是要盡量找到這些威脅,然后想辦法消弭。
抵達靈州城下后,李井槐派出大量騎兵,沿著黃河岸向上游機動。
果然,黨項人試圖在上游的幾個水壩蓄水,只是在冬天做這種工作并不順利。
華軍輕易驅散了這些上游水壩的黨項士兵,并且把水壩控制在自己手里。
不過,隱患還是存在,因為下游還有很多水壩在興慶府附近,黃河的特色就是,即使下游的水壩決堤,洪水也有可能向兩岸而非更下游蔓延。
“所以我們不能拖十天。”李井槐對全軍命令道:“兩天之內必須攻克靈州城,然后主力住進城里去!”
城市有城墻庇護,面對洪水總是比在野外強得多的。
……
實際上,黨項人沒有以水代兵的計劃。
原因有二,第一是因為冬天做這事的工程量對黨項人來說實在太大。
第二是因為,經過幾十年的經營,現在興靈一帶不僅僅是大夏國的核心領土,也是嵬名家的核心領土,他們若是把靈州附近全淹沒了,明年一半嵬名家的附屬部落就要吃草了。
除非絕望一擊,到了可以完全不考慮未來的時候,否則只在洪水淹沒自己領土的政權就不能算是正常的政權。
黨項人好歹建國快百年了,不至于這點下限都沒有。
他們在上游儲水,也不過是想要牽制部分華軍,并且威脅華軍盡早強攻靈州,以便創造可以獲勝的機會。
……
三月初七,華軍發起對靈州的總攻。
從六斤騎兵炮到三十斤攻城炮,總計306門大炮在靈州城下列陣。
上午十時十分,隨著一聲號令,所有大炮開始對靈州南面城墻發出怒吼。
三百多發炮彈帶著令人心悸的尖叫,呼嘯這撲向靈州城墻,幾秒鐘之后,這些鐵球重重砸在磚石包裹的夯土城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