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1793年12月。
趁著各方面戰局都趨于平穩的時機,華夏帝國如期召開年度總結大會。
根據各方面匯總的統計資料,帝國在這一年年末,共有公、平民總人口322萬戶,1310萬人;庶民40萬戶,130萬人;奴隸總人口則因為平夏和扶桑兩場戰爭,迅速增長到630萬人。
這樣,帝國人口總是突破2000萬,將將達到江南(預測)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對于經歷過幾十年戰亂的江北來說,這是個令人欣喜的巨大變化。
不計算直接繳獲,帝國今年的財政收入是一億四千萬新幣兩,從黨項人和扶桑人那里的直接繳獲價值幾何,目前還沒有具體統計數字,不過估計不會低于四萬千新幣兩。
這其中,為財政收入貢獻最大的是異軍突起的金融業,各大國有銀行上繳的利潤遠遠超出其他方面,成為帝國財政的支柱。
其次是工業。
在帝國成立之后的三年時間里,工部在戶部和銀行的幫助下,向民間投放了1500萬件各式鐵制和鋼制農具;生產了8萬輛帶板簧的新式牛馬騾車;建造了大約20萬棟樓房(工廠宿舍和城市居民樓)、170萬間瓦房,翻修舊式房屋150萬間以上。
再加上紡織服裝(含成衣)、食鹽、玻璃、酒、香水、皮革、搪瓷、食品加工、造紙等輕工業以及軍工、造船、化工(肥皂和火柴如今被劃分在化工里)等重工業和礦業,帝國工業在工農業總產值中占比已經超過百分之六十五,妥妥的成了一個“工業國”。
雖然這工業國的桂冠細看起來其實蠻搞笑的——帝國工業產值如此之高,是因為帝國的很多工業品處于壟斷地位,不是因為帝國工業已經真的工業化了。
壟斷總是能帶來大量利潤的,因此帝國工業帶來的直接財政收入只比直接向全國甚至整個東方世界放貸的金融業少一點,最近三年基本上處在輪流成為帝國第一財政收入大項的地位。
財政收入的第三項是貿易稅收。
帝國進出口規模很大,主要是進口原材料,出口輕重工業品和軍工產品,此外還直接控制著高麗和琉球兩個國家的海關,以及江南的轉口貿易——占領臺澎和三沙后,不論是海外商人前往大周還是大周商人出海,都要在帝國控制區過一遍手續,這也是一筆很大的利潤。
傳統國家最重要的財政支柱農業,如今在帝國已經成為收入最低的大項。
這還是帝國的耕地年年大幅增加,水利建設速度始終如一,經濟作物種植逐漸推廣以及畜牧業和林業飛速發展之后的結果,如果依舊只是維持小農經濟,估計農業連這點收入比例都達不到。
如果只看財政收入,帝國毫無疑問是這個時代這個世界最富裕的政府,收入世界第二的大周(總參情報部估計大周財政收入折合五千萬新幣兩)與帝國相比完全不是一個檔次。
但是,帝國的財政支出也是世界第一的高,而且同樣把世界第二的大周甩開數個檔次。
1793年,帝國支出項目最大的毫無疑問是軍費,帝國在這一年同時進行了兩場遠征,目標都是人口數百萬甚至上千萬的強國,直接參戰的部隊超過25萬,間接參戰的人員數以百萬計,消耗彈藥數千噸,糧秣物資無數。
軍費外還有陣亡士兵家屬的優撫工作,受傷士兵的后續生活安排等等,軍事上的開銷已經超過九千萬新幣兩,占財政收入的百分之六十四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