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支出的第二大項是官員和公務人員薪資,帝國奉行高薪養廉政策,官員的工資和福利待遇普遍很高,而帝國又是個政府觸角能直抵村落一級的“管家婆”政府,因此公務人員絕對數量和比例都很高。
1793年,官吏俸祿直接財政支出四千萬新幣兩。
接下來是公共基礎建設投資,八百萬兩;教育投資,六百萬兩;公、平民醫療和衛生投資,三百萬兩;國有工農業投資,三百萬兩;科技創新投資三十萬兩;替他支出(包括國債利息),一百五十萬兩。
實際總支出15180萬新幣兩,財政赤字1180萬兩。
這是帝國財政從節度使時代有預算規劃以來,第一次出現財政赤字,數字出來的時候頗有些戶部的官員吆喝國將不國,要求降低財政支出。
但實際上,如今的華夏帝國財政仍舊是十分健康的。
畢竟今后估計很難出現同時打兩場大規模戰爭的情況了。
何況,直接戰爭繳獲的那四千萬兩并未計入財政收入,帝國新征服的領土在未來也會帶來更多利潤。
那些瞎吆喝的官員,在徐世楊看來,大都是些以大言言博出位的家伙。
剩下的小部分,估計是想給自己所在的部門爭取些權益。
……
根據國家戰略,徐世楊希望在明年解決扶桑問題,然后集中精力,尋找機會,準備解決江南大周,完成帝國的真正統一。
為此,包括軍費在內的全部財政支出,明年都不會有所減少,甚至在進攻江南的過程中,還要因為必須安撫戰爭難民,穩定江南經濟,不使江南產生太大社會動蕩,而編制龐大的特別經費——不低于五千萬新幣兩,與大周一年的財政收入相當。
大規模增加支出,自然要通過大規模增加收入抵消。
明年的財政收入(依舊不計算直接戰爭繳獲)要求至少達到16000萬兩,把明面上的財政赤字控制在6000萬兩的水平。
這樣,加上今明兩年的直接戰爭繳獲,帝國的財政實際維持在收支平衡的地步。
經過十多年的積累,此時帝國國庫還有折合18000萬兩的存款。
此外,帝國的民間存款同樣有很大富裕,如果有必要,帝國也可以加大國債的發行量——目前帝國有內債2000萬兩,外債3000萬兩,算不得什么大數字,因為利息給付及時以及抵押物始終在升職,因此帝國外債在江南銷路很好,由此戶部認為國債翻兩番都可以接受。
當然,徐睦河和徐世楊都不可能同意一下子發行如此大量的債券,帝國的財政也沒窘迫的如此地步。
但這個數字至少表明了,即使帝國繼續像今年這樣不斷進行大規模戰爭,只要還能獲得勝利,財政就不會出現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