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為什么會有我要自立的傳言?”
馮三虎覺得很奇怪:
“而且理由是我殺了交趾賊的使者?這算什么理由?怎么論的啊這是?”
“不知道。”徐代灼也有些摸不著頭腦:“為什么殺了交趾賊自說自話的所謂‘使者’,馮將軍就是要自立?”
“而且,殺使者的話,我們海軍也殺了啊,為什么不說我們海軍要自立?”
其實交趾人的邏輯很簡單——馮三虎軍功卓著,在外獨領大軍出征,卻又沒有文官監軍。
所以交趾人認為華夏的朝廷一定會忌憚馮三虎。
實際上,如果馮三虎是大周的統帥,交趾人這么想,倒也不是說不過去。
他們只是不知道,華夏帝國從保育之中發展到現在,從來沒有過文官監軍的概念。
之前華軍還不夠強大的時候,華軍基本都是每次只應對一個重要戰略方向上的敵人,這種時候,軍隊的統帥從來都是徐世楊自己擔任,哪個文官敢給他當監軍?
后來帝國發展到一定程度,華軍可以四面出擊,同時應對兩場甚至更多方向上的戰爭,徐世楊已經無法掌控每個戰略方向之時,帝**隊的實際指揮權卻已經差不多移交到總參謀部手上(只是徐世楊仍然擔任總參謀長,所以帝**仍是徐世楊為首)。
馮三虎和海軍的李飛虎這次之所以敢于殺光所有交趾使者,就是因為總參謀部在戰前已經預測過交趾應該會派使者嘗試和談,而總參和內閣都早已明令,這次必須滅亡交趾,賊人只有無條件投降,等待處置的權利,沒有任何和談空間。
另外一點,馮三虎就算是想自立,他也拉不走任何部隊——華軍師級以上軍官都沒有自己直屬的部隊,他們甚至不能在同一個部隊中擔任太長時間的主官。
帝國師長及以上軍官在部隊中都是五年一輪換的,感覺就像是流官。
華軍能夠這樣做的原因,是各野戰部隊的裝備、兵力、戰斗力和戰術、訓練程度都差不多,部隊主官到一個新隊伍后不用花費很長時間適應,將不識兵兵不識將都沒關系,反正還有參謀部。
所以,從皇帝、太子到內閣,帝國根本就沒人擔心前線將領有自立傾向——沒有兵拿什么自立?
何況馮三虎軍中還有皇太孫呢(徐代灼只是個上校,交趾人根本沒注意到他),也不是沒有監督者不是嗎?
這一切原因都造成一個結果:馮三虎的思維根本就沒法把殺使者和自立這兩件事聯系在一起。
徐代灼和其他南征軍軍官同樣不行。
這件事,如果他們去詢問一下原大周的官員,大概能明白一點,但軍方的人一直看不起周軍的人,所以也沒人去詢問這個問題。
“算了,想不明白就不要想了。”馮三虎無奈的搖了搖頭:“我們沒辦法理解交趾猴子的思維,我估計總參那邊也沒法理解,所以不要考慮這個問題了,做好各自的工作就行了。”
“也是,如果實在好奇,等抓住李常杰問問他是怎么想的就好了。”徐代灼說道:“將軍,您要不要去看看那些投效的蠻族洞主?”
投效華夏的洞蠻大概有三十幾個部落,他們這次自備武器和糧餉,準備出兵兩萬參與對交趾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