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外興安嶺以北的領土,徐世楊一向允許包括外蕃在內的人盡量前往開發。
前世沙俄曾經憑借西伯利亞的毛皮業支撐四分之一的財政,帝國沒有道理不能依靠同樣地區的毛皮業獲得大量財富。
反正外蕃索倫和外蕃蒙兀都是好獵手,冰天雪地里也不指望這些韃子放牧種地,那么通過狩獵和毛皮把他們捆在帝國經濟的戰車上,是個不錯的主意。
嗯,如果能夠順利發現阿拉斯加,到時候還能加上淘金業。
有這方面的支持,估計也能刺激國民有更大的熱情尋找新領土吧?
說回我們的話題。
帝國本土的最西端是蔥嶺。
根據帝國內閣和秦王庭的商議結果,帝國和屬國秦國的分界線就是蔥嶺,蔥嶺以西所有領土可任由秦國自行征服開拓,五十年后再來重新劃界。
如果把屬國也算進領土之中,那么帝國的最西端是咸海海濱的玉龍杰赤。
西南方面,晉王已經占領丹撒(昌都)一代,并且在一場關鍵性戰役中摧毀了烏斯吐蕃的主力部隊,但出于對高原反應的畏懼,徐世柳并未乘勝追擊,而是留在丹撒休整,以便讓部隊有更多時間適應高原。
南方,帝國最南端的領土依舊是三沙群島,這里現在有些漁業公司的小型港口和補給點,基本沒有常駐居民,但每年大部分時間(除了臺風季)都有數百艘開采海人草、珊瑚,捕捉玳瑁、鯊魚以及其它漁業船舶作業,還有海軍的巡邏船和國際貿易的商船,因此也算繁華。
更重要的是,楚王正在籌建部隊,估計幾年內,就可以在海軍的直接幫助下占據南洋群島,到那時,那里將會成為帝國領土的最南端,整個南洋都會成為帝國的內海。
以領土面積論,帝國是這個世界華夏系統有史以來最強大的國家,沒有之一。
與領土面積相伴而生的,自然是強大的軍事力量。
吸收了江南龐大的人口后,帝國常備野戰軍總兵力已經迅速擴充到六十萬人,此外還有海軍十萬人,預備役五十萬人,在冊民兵三百三十萬!
野戰軍的步兵武器裝備已經超越世界三個時代以上(冷兵器——火繩槍——燧發槍——擊發線膛槍),野戰炮兵也可以與南北戰爭時期的米軍相媲美,只是沒有鐵路,后勤能力差了不少,此外因為不掌握羅德曼鑄炮法,除了臼炮外的重炮兵方面始終沒有突破50斤的上限。
當然,現在世界上也沒有什么目標給超重炮來打,除了華夏自己。
海軍已經有了很多千噸甚至兩千噸級風帆戰艦,但百炮級風帆戰列艦一直沒有出現,海軍載炮最多的戰艦也不過64門而已,給人一種大船裝小炮的感覺。
之所以是這樣,原因還是沒有什么目標需要百炮戰列艦對付。64炮的風帆戰列艦已經足以輕松壓倒除了它們自己以外的所有對手了。
空出來的噸位與其裝更多用不上的大炮,還不如提高載貨量或者改善船員居住環境。
因為南方剛剛開始籌建新軍,第一批南方兵還沒退伍的緣故,預備役主要出自北方,裝備大多是最新式的槍械——很多比野戰軍還先進,因為不需要考慮大規模生產換裝。
至少徐世楊就曾經看到過一些早期后裝槍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