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楊一行到達西北的時候,他在甘省的某個民兵那里看到了由民間槍匠自行用標準三型擊發線膛槍改裝的后裝步槍。
改裝的方式十分簡單,在一支標準三型步槍靠近槍機的后槍管部分,約65毫米左右的位置上,把槍管切開一節,改裝成可向右旋開的蓋帽機構,這樣的蓋子形成一個不怎么牢靠但十分簡單的閉鎖裝置。
于是一支后膛槍就誕生了。
發明這玩意的槍匠甚至還專門搞出有彈殼的一體式子彈!
說穿了,這玩意同樣很簡單,其實就是用浸泡蜂蠟的油紙或亞麻制造彈殼,把彈頭和發射藥包裹其中而已。
但這把槍卻扎扎實實的省卻了標準三型開火時許多必要的程序,比如向槍管里倒發射藥,用通條懟實,以及咬開子彈包裝等等。
這意味著,這種步槍的射速會遠遠超過野戰軍裝備的標準三型,而且可以讓士兵趴著裝彈并射擊!
在甘省,徐世楊親自接見了這款改進型步槍的發明人,一位名叫戴梓的退伍老兵。
他在本地多待了幾天,讓戴梓利用當地駐軍修械所的設備臨時加工出6條后裝步槍,拿來跟標準三型做了一次對比試驗。
結果是,戴梓的后裝槍可以在兩分半鐘時間內開火二十次!這個時間僅為標準三型的一半,如果極速射擊,熟練的射手甚至能完成每分鐘15次射擊!這是前裝槍無論如何都做不到的。
而且因為是直接改造自標準三型,因此這種槍的彈道性能與標準三型幾乎完全一樣,精確度、射程等方面幾乎沒有受到改裝的影響。
在其他方面,比如可靠性,戴梓步槍可以在四天時間內射擊一千發子彈,即使不清理槍膛也能維持性能。
在潮濕環境和暴雨天氣的射擊實驗結果也遠遠強于標準三型。
如果說,標準三型擊發線膛槍讓一個在邊荒開拓的漢人農民具備單獨作戰,對抗韃子精銳甲兵的力量,那么戴梓步槍的這些性能,可以讓一個漢人農民具備輕易擊斃一個精銳甲騎的力量!
對此,徐世楊內心十分激動,這可是很少見的,民間超越自己的思路,走在正確道路上的例子。
所以徐世楊給了戴梓超越他應得的獎賞——目的只是為了鼓勵他人努力創新,就像千金買馬骨一樣。
徐世楊給戴梓的獎勵足以讓所有人眼紅:
第一,直接給戴梓一萬兩的現金獎勵。
第二,給予戴梓側開活門式后裝步槍的專利,今后不論是帝國還是別的國家,生產每一支類似的武器都要給戴梓一份專利費用。
第三,徐世楊將邀請戴梓加入燕京新成立的科學協會,徐世楊將直接給戴梓科學協會第三等(第一等是金鑲玉、第二等金徽)的銀徽章,以證明他在軍事科學方面所做的貢獻。
但是,這里還有一點要求,徐世楊要戴梓牽頭制定標準三型步槍的改進標準,一切以數據說話,而不是全憑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