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原定計劃,先跟滇省布政使詳談后,徐世楊離開布政使司,前往大理郊外的農莊視察,這里曾經是屬于大理王族的土地,理所當然是最肥沃,最容易灌溉,也是收成最好的上等耕地,現在則歸屬與帝國農業總公司滇省分公司。
現在這些土地只有幾十個管理者提前到來打前站,負責耕種的農業公司工作人員會在今后2到3個月內陸續到來。
徐世楊走在因為沒有人,而尚未開耕的田埂上,腦子里想著剛才跟滇省布政使的談話。
這次談話涉及到帝國今后用何種政策對待新征服的領土,——到底是秦國高壓模式,還是大理的懷柔模式。
徐世楊此次來大理的真正目的,就是要實地看看大理模式的成效是否真的可行。
現在,他已經決定把大理模式加入考察范圍之內,等十幾或者二十年后,看看大理模式的運行狀況,再與秦國模式做一個對比,到時候再來決定哪種模式更合適。
當然,更大的可能是兩種模式做一下結合,只保留各自的優點,摒棄缺點。
在那之前,徐世楊覺得自己還應該給兩種模式——特別是大理這邊,設定幾個底線。
‘得確保漢人在帝國的統治地位,想要全民平等,等到第三次工業革命,生產力得到巨大發展,國內出來幾個袁大德魯伊之后再說吧,否則,別人多占一點資源,本民族就得少占一點。’
畢竟帝國是漢人的帝國,華夏的基石到底是什么,這一點作為開創者的徐世楊還是很清楚的。
即使懷柔,也得有個上限,不可能無限制善待那些被征服的民族。
‘而且,若是讓外族一開始就有跟帝國人一樣的權利,這如何提高自己人的自信心?大家篳路藍縷的奮斗了二十多年,好不容易把帝國從莒州一隅發展到現在的天下第一,結果那些外族現在加入就能享受到同樣的好處,這不成了早G命不如晚G命,晚G命不如不G命了嗎?這種事,別說別人,就算我自己都想不通。’
那么,得設置哪些懷柔的上限呢?
首先是選擇懷柔的對象,上層和底層只能選擇一個。
若是拉攏底層,就得狠狠收拾上層,就像這次滇省把王族、貴族和寺廟的土地全都沒收,再分給農奴一部分一樣。
若是選擇上層,就得維護他們舊有的壓迫體制,不給異族底層反身的機會,堵塞他們的上升渠道,即使最有能力的異族人,也只有來到華夏,為帝國效力,立下足夠功勛之后才能改變人生。就像在高麗等外蕃國家做的那樣。
嗯,這方面其實很好確定,那些異族若是成為外蕃,那就拉攏上層。若是吞并為帝國的領土,或者分封給屬國,那就收拾上層,拉攏底層。
嗯,再以南北為界限,北方異族危險性通常比南方大一些,所以北方盡量實行秦國模式,對南方的異族則可以使用滇省模式。
實行滇省模式的地方,如果是外蕃,就以維護他們高層的統治交換,把他們納入帝國的經濟體系,把他們改造成原材料供應地。
如果是本國或屬國吞并,就用本地權貴的財產收買下層。
百姓的錢如數奉還,權貴的錢三七分成,嗯,好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