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里村,張家小院,聚集了十多位婦人和年輕的小媳婦。
“現在感覺日子越過越好呢。”有婦人就說道:“早上將家里打理好了后跟著孩子一起來河灣,孩子上學堂識字,我們就做工。中午回去吃了飯,孩子去鎮上學武功,我們又來做工。”
“每天有盼頭。”做一個玩偶就有二十文錢。
雖然要求有點高,一針一線都要小心,手指甲還不能留,手掌太糙了還不能做這項活計。
最初的時候聽說韓家的作坊招工,全村來了六十多個,最后挑挑選選只有十六位合格。
有些是女紅不過關,有些是手太糙了一摸綢緞就得毀了;而有些人坐不住,縫上幾針就想走動,直接讓管事的給勸退了。
因為這樣會影響別人做工。
之所以選擇在張家的小院而不是韓家的,因為,韓掌柜夫妻偶來會來小院長住,有諸多的不方便。
張家的小院暫時沒有人入住,韓掌柜每個月給五百文錢當租金。
張楊氏就越發高興了。
每天打掃小院,再燒點開水供大家喝。
這些都是小事兒。
最主要的是,她兩天做一個玩偶相當于每天又能多掙十文錢。
活了四十年了,第一次感覺到自己也能掙錢,別提多興奮了。
更何況,房子每個月還有五百文錢的收入,這個作坊開得真是太合適了。
陳氏和其他十五位婦人也是這樣的想法,做得可開心了。
再加上孩子也不再那么淘氣了。
“我家石頭啊,以前淘得不行。”石頭娘一邊縫著玩偶一邊道:“新褲子穿出去一會兒功夫就能給掛破磨出洞,我幾乎每天都在縫縫補補。”
“現在好了,十天半個月就只有一條破褲子了。”
這破褲子就是學校和武館休沐的時候給弄的。
“還是改不了淘的性子,但是有先生和師傅管教著到底好了不少。”
“孩子淘是好事。”陳氏笑道:“孩子真不淘了的話,那你就該擔心了。”
平時里上躥下跳的孩子若是突然間老實不動彈了,那就只有一個原因:生病了。
“葉大嫂,你家兩個孩子就沒這么淘呢?”這話是安慰她吧。
“我家兩個啊是他爹脾氣不好。”陳氏笑道:“要是不聽話,他爹不用口而是直接動手了。”
葉大修信奉的是黃荊棍子出好人。
只要他在家,兩個兒子一點兒也不敢淘,不管干什么簡直都是避著他的。
“就像老鼠見了貓一樣。”陳氏想著兒子那慫樣都好笑得很。
就沒見過這樣相處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