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車陷進鹽殼地,工程師們頂著沙塵暴挖了三小時,回來時渾身結著白花花的鹽霜,卻舉著完好的氫燃料罐歡呼。
那年夏天,第一輛“雙能一號”下線了。
銀灰色的車身帶著流線型的儲氫罐,既能加氫也能加柴油,儀表盤上跳動的“續航1420公里”字樣格外顯眼。
試駕那天,北疆軍區的參謀特意趕來,開著車在帕米爾高原的盤山路上跑了個來回,回來時敬了個標準的軍禮:
“在海拔五千米的地方,動力沒掉一點!”
消息傳開,媒體炸開了鍋。
《汽車周刊》的頭條標題格外刺眼:“戰士集團內訌?氫燃料車要革燃油車的命!”
配圖里,“雙能一號”和“沙漠之舟”并排停著,像兩個蓄勢待發的對手。
伊萬看到報道時正在調試發動機,忍不住笑了:
“讓他們說去。等牧民們開上‘雙能車’,就知道誰在真干事。”
恰在此時,葉茂的治沙項目遇到了新難題。
新開發的萬畝林地需要灌溉,鋪設管道要穿過三十公里流沙區,重型機械根本進不去。
“得有能拉著管道在流沙上跑的車。”葉茂在電話里的聲音帶著焦慮。
葉雨澤立刻召集研發部:“給‘雙能車’加個履帶模塊,承重十噸,還要能原地掉頭。”
他轉頭對楊革勇說,“我捐兩個億,建個治沙設備生產基地,就造這種特種車。”
楊革勇掏出手機轉賬:“我再加一個億,搞氫燃料發電機。治沙隊晚上守林,總不能還點煤油燈。”
三個月后,履帶式“雙能工程車”開進了流沙區。
車頭掛著管道卷盤,車身拖著光伏板組件,在沙地上碾出兩道深深的轍印。
葉茂站在沙丘上看著,忽然對身邊的人說:“這哪是車啊,是穿沙的船。”
治沙現場的好消息不斷傳來,戰士集團的轉型也漸入佳境。
西北五省的牧民開始排隊訂車,有個叫阿不都的老漢拿著賣羊肉的錢,非要買輛帶冷藏箱的“雙能車”:
“以前賣一只羊要虧兩斤肉,現在能多賺兩百塊!”
部委的調研團來考察時,正趕上“雙能車”在棉田作業。
車斗里的脫粒機嗡嗡作響,氫燃料電池排出的水流進田埂,滋潤著剛出苗的棉花。
調研團的人摸著車身感嘆:“這才是真正的綠色轉型,不是把燃油車全砸了,而是讓它變得更有用。”
伊萬卻沒閑著。他帶著團隊在氫燃料純度上再下功夫,把成本壓低了40%。
有天深夜,他敲開葉雨澤的辦公室:
“我想在軍墾城建個加氫站,用光伏電制氫,每公斤比市場價便宜三塊。”
葉雨澤指著窗外的治沙基地:“建!不僅要建加氫站,還要在每個治沙點設維修站。讓牧民們知道,買了咱們的車,壞了有人修,沒氣了有地方加。”
資金很快到位。楊革勇把非洲油田的部分收益轉了回來,葉雨澤則抵押了加州的兩處房產。
葉茂聽說后,拿著治沙合作社的章程找到他們:
“爸,楊叔,不如把錢投到合作社吧。牧民們參股買車,賺了錢還能分紅。”
三人合計了三天,推出了“以車入股”計劃。
牧民交一萬塊押金就能開走車,用賺來的錢分期還款,三年后車歸個人,還能分到合作社的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