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時,戰士汽車集團的研發車間里卻熱氣騰騰。
伊萬盯著電腦屏幕上跳動的氫燃料電池數據,指節因為用力敲擊鍵盤泛著白。
桌角的咖啡杯空了三個,煙灰缸里堆滿煙蒂,他卻渾然不覺……
屏幕上的曲線終于穩定在預設區間,氫燃料與燃油混合動力系統的熱效率突破了65%。
“成功了!”
伊萬猛地拍向桌面,圖紙散落一地。
他抓起電話打給葉雨澤,聲音因激動帶著顫音:
“熱管理系統搞定了!零下三十度也能正常啟動,續航里程能到1200公里!”
葉雨澤正在軍墾城的治沙現場,手機信號時斷時續。
他踩著沒過腳踝的沙土,看著葉茂指揮工人在光伏板下種植沙棘,聽筒里伊萬的聲音混著風沙聲傳來。
“氫燃料車能拉貨嗎?牧民要運草料,油田要拉設備。”他忽然問。
電話那頭沉默片刻,隨即傳來筆尖劃過紙張的沙沙聲:
“可以加個可拆卸的液壓尾板,承重五噸沒問題。”
伊萬頓了頓,補充道,“但成本會比純燃油車高30%。”
“成本不是問題。”
葉雨澤的目光落在遠處——
幾輛老舊的柴油皮卡陷在沙坑里,牧民正用駱駝往外拉。
“你造出來,就有人需要。”
掛了電話,葉茂遞過來一瓶水:
“爸,剛才中科院的人說,咱們的光伏板發電效率又提了兩個百分點。”
他指著腳下蔓延開的綠毯,去年撒下的草種已經連成片。
“有了穩定電力,氫燃料車充電就方便了。”
楊革勇蹲在沙地上,用樹枝畫著治沙網格:
“我看不如搞個‘光伏-氫能’閉環。
光伏板發電制氫,儲存在車載罐里,車跑起來排放的是水,還能澆地。”
葉雨澤眼睛一亮。接下來的半個月,三人跟著治沙隊走遍了塔克拉瑪干邊緣的二十多個綠洲。
在克里雅河下游,他們看到牧民騎著摩托追趕羊群,油箱見底時只能扛著油桶走五公里找補給站。
在庫車的棉田,收割機因為柴油結蠟拋錨在戈壁上,老農蹲在田埂上抹眼淚。
“這些地方,新能源汽車跑不了,傳統燃油車又太費油。”
葉雨澤在筆記本上記滿了需求,“氫燃料車必須能適應-40c到50c的溫差,還要能燒柴油應急。”
回到軍墾城,他把筆記本拍在伊萬桌上:
“就按這個標準干。錢不夠跟我說,研發設備要多少買多少。”
伊萬團隊像上了發條。為了測試低溫性能,他們把原型車開進阿爾泰山的冰窖。
為了驗證越野能力,在羅布泊的雅丹地貌里連闖七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