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寫道:“當其他車企還在為燃油車退市焦慮時,戰士集團已經讓柴油和氫氣在同一個油箱里和諧共處,這不是妥協,而是對市場最深刻的理解。”
伊萬卻沒心思看報道。他帶著團隊扎進了“雙能三號”的研發,目標是讓氫燃料罐的重量再降30%。
為了測試新材料,他們在吐魯番的火焰山暴曬了一個月,每天記錄罐體的溫度變化。
有次傳感器失靈,工程師小王直接抱著溫度計趴在罐上,后背曬脫了皮,數據卻一點沒差。
這天,葉雨澤和楊革勇跟著葉茂去考察新的治沙點。
車子駛過剛修好的沙漠公路,兩邊的草方格已經連成片,光伏板
葉茂指著遠處的鉆井平臺:“那是楊叔捐的地熱井,抽上來的溫水能澆五百畝地。”
楊革勇擺擺手:“比起你爸捐的那批‘雙能工程車’,這算啥。”
他指著路邊正在作業的車,“你看,那車斗里的打樁機,一天能栽兩千根光伏支架,頂以前二十個人干的活。”
葉雨澤蹲在田埂上,看著光伏板反射的光映在西瓜葉上:
“我打算再投一個億,在這建個‘雙能車’維修培訓中心。讓當地年輕人學修車,學好了既能自己開維修站,也能跟著治沙隊干活。”
葉茂眼睛一亮:“我正愁沒人手呢!昨天還有個小伙子跟我說,想學修氫燃料車,就是沒地方去。”
三人說干就干。培訓中心三個月就建好了,第一批招了五十個學員,有牧民的孩子,也有返鄉的農民工。
伊萬每周都來上課,拿著拆解的發動機講得唾沫橫飛,學員們聽不懂專業術語,他就用治沙的例子打比方:
“這氫燃料電池就像梭梭樹,看著不起眼,扎根深了才能抗住風沙。”
秋天的時候,學員們畢業了。阿不都的兒子買提江考了第一名,留在維修站當技師,第一個月就掙了八千塊。
他給家里打電話時,阿不都正在用“雙能車”拉棉花,聽著兒子的聲音,嘴角的笑意壓都壓不住。
“雙能車”的訂單越來越多。xz的牧場訂了兩百輛,用來拉飼草。
青海的鹽湖景區訂了五十輛觀光車,加氫一次能跑一天。
連東南亞的農場主都打來了越洋電話,想引進這種能適應熱帶氣候的車型。
李林東拿著訂單笑得合不攏嘴:“現在生產線24小時連軸轉,還是供不上貨。伊萬總,咱們是不是該擴廠了?”
伊萬卻指著檢測報告皺眉頭:“擴廠可以,但質量不能降。”
“昨天發現有個批次的氫燃料閥精度差了0.1毫米,全部返工。”
他頓了頓,語氣堅定,“咱們做的是能在沙漠里跑十年的車,不是跑三年就壞的樣子貨。”
葉雨澤很支持他:“錢不夠我再投,工期拖點沒關系,一定要保證每輛車都經得住折騰。”
他轉頭對楊革勇說,“要不把非洲那幾個油田的股份再減持點?治沙和造車都等著用錢呢。”
楊革勇沒二話:“我明天就辦。再說了,等西北的生態農業示范園起來,咱們還能在那搞氫燃料加注網絡,到時候錢不就回來了?”
葉茂在一旁補充:“合作社打算搞‘車聯網’,每輛車的位置、油耗、加氫量都能實時監控。哪個牧民的車快沒油了,維修站能提前送過去;哪個車出了故障,工程師能遠程指導修理。”
這個冬天,“雙能三號”下線了。新車加了智能導航,能在沒有信號的沙漠里標出最近的加氫站和水源。
儲氫罐用了新型復合材料,被牧民的駱駝撞了一下,連個劃痕都沒有。
試駕那天,葉茂特意請了當初提意見的巴圖老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