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圖開著車在雪地里跑了一圈,回來時紅著眼圈:“這車比我兒子還貼心!剛才雪太厚,它自己就減速了,還提醒我前面有冰坑。”
年底的總結會上,李林東報出了一組數據:
“今年燃油車業務營收增長15%,但利潤占比降到了30%。
氫燃料車營收增長300%,利潤占比升到60%,而且帶動了光伏制氫、維修服務等周邊產業,加起來比賣車還賺。”
葉雨澤看著報表,忽然想起伊萬在黑板上畫的那張圖。原來所謂的轉型,從來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而是讓每一種能源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就像這片曾經荒蕪的土地,如今既有光伏板的藍,也有棉田的白,更有草木的綠,交織在一起,才是最動人的顏色。
散會后,伊萬拿著一份新的研發計劃找到他:“我想試試把氫燃料電池用到農機上。拖拉機、播種機都能用,排放的水剛好澆地,完美閉環。”
葉雨澤接過計劃,上面的字跡密密麻麻,卻透著一股執拗的認真。
他想起這幾年伊萬熬白的頭發,想起那些在沙漠里測試的日日夜夜,忽然覺得,所謂的成功,不過是一群人把一件事琢磨透了,干到底了。
窗外,軍墾城的雪又下了起來。路燈下,幾個牧民正圍著“雙能車”裝草料。
車身上的積雪被他們呵出的熱氣融化,順著銀灰色的車身往下流,在地上積成小小的水洼,映著漫天飛舞的雪花,像撒了一地的星星。
葉雨澤知道,這場關于燃油車轉型的探索,還遠遠沒到終點。
但只要看著這些車在這片土地上跑下去,看著治沙人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多。
他就覺得,不管未來有多少挑戰,這條路,走對了。而那些流淌在車轍里的汗水與智慧,終將和沙漠里的綠意一起,生長出更長遠的春天。
開春的軍墾城還帶著沙礫的涼意,光伏產業園的中控室卻暖得像揣了個火爐。
李林東剛掛了沙特阿美集團的越洋電話,轉臉就看見辦公室門口站著兩個穿白袍的男人——
為首的是卡塔爾能源部顧問阿勒薩尼,身后跟著的翻譯正舉著平板,屏幕上是密密麻麻的阿拉伯語訂單。
“葉先生說過,‘雙能車’能在沙漠里跑十年。”
阿勒薩尼摘下墨鏡,指節叩著展示柜里的儲氫罐模型:
“我們需要三百輛改裝版,加裝沙塵暴過濾系統,還要能直接牽引石油鉆井設備。價格不是問題,但必須三個月內交貨。”
話音未落,走廊里傳來皮鞋碾過地磚的清脆聲響。
德國博世集團的亞太區總裁施耐德帶著工程師團隊闖了進來,手里攥著慕尼黑工業大學的檢測報告:
“伊萬先生的氫燃料閥精度已經做到0.05毫米了?我們愿意溢價30%買斷這項技術,或者——”
他話鋒一轉,指著窗外正在吊裝的光伏板:
“共建中歐氫能研發中心,博世出專利,你們出應用場景。”
最讓李林東心驚的是第三天來的客人。一輛掛著黑底白字外交牌照的轎車直接開進產業園,下來的是蒙古國副總理巴特包勒德。
他沒去看生產線,反而拉著葉茂往治沙點走,車輪碾過草方格時,他忽然指著遠處的羊群說:
“我們的牧民轉場要穿越戈壁,零下四十度啟動的‘雙能車’,能不能改成可移動的羊毛分揀站?”
這些身份顯赫的客戶像候鳥一樣涌來。
挪威漁業聯盟要能在峽灣冰面上作業的加氫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