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在民眾的壓力下,補貼細則被迫重新修訂,但充電樁建設計劃還是被擱置了半年。
佛羅里達州的博弈則帶著幾分“地域特色”。
這里旅游業發達,租賃車輛市場龐大,戰士新能源的電動車憑借低能耗優勢,逐漸占據了租賃市場的半壁江山。
反對派議員聯合當地幾家大型燃油車租賃公司,推動出臺一項規定。
新能源租賃車必須每季度進行一次“安全性能復檢”,檢測標準比燃油車嚴格三倍,且檢測費用高昂。
他們的理由是“新能源汽車技術尚不成熟,需加強監管”,但實際是想通過增加運營成本逼退新能源車型。
未來進步黨議員隨即聯合租賃行業協會,用數據證明新能源汽車的事故率低于燃油車,并指出復檢規定存在“明顯針對性”。
這場博弈最終演變成“監管公平性”的較量,州最高法院甚至被卷入其中,成為兩黨爭奪輿論支持的焦點戰場。
每個州的博弈都像一面鏡子,照出了產業轉型中利益與理念的碰撞。
未來進步黨試圖推動時代向前,反對派則固守既得利益。
而夾在中間的民眾,既是變革的受益者,也可能成為轉型陣痛的承受者,他們的態度,往往成了左右博弈結果的關鍵砝碼。
在伊利諾伊州,汽車零部件制造業的格局成為兩黨博弈的新焦點。
戰士新能源的電機、電池組件生產線不斷擴張,帶動了本地新能源零部件企業的崛起。
而傳統燃油車發動機的核心部件供應商卻面臨訂單萎縮的困境。
反對派議員借此發難,提出一項《制造業保護法案》,要求新能源汽車企業在本地采購的零部件比例不得低于60%。
且其中必須包含至少20%的燃油發動機關聯部件——
這看似是在保障本地制造業就業,實則是強行給新能源汽車綁定“舊產業包袱”。
未來進步黨議員當場戳破這一邏輯:
“如果一家新能源車企被迫采購噴油嘴、活塞環這類與自身技術路線無關的部件,要么是造成資源浪費,要么是推高車價削弱競爭力。”
他們聯合新能源零部件企業發起游說,強調“保護產業不等于捆綁落后產能”,并拿出數據證明,新能源零部件產業創造的就業崗位已遠超傳統發動機部件企業的流失數量。
雙方在州議會的辯論持續了數周,最終該法案因支持率不足被擱置。
但反對派隨即轉向地方政府,通過調整稅收優惠政策,變相要求新能源企業為燃油部件供應商提供“技術轉型補貼”,博弈仍在暗處延續。
佐治亞州的博弈則圍繞“碳排放核算規則”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