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爺爺當年從關內帶來的糜子種,埋在沙里三十年,去年被你們的挖機翻出來,居然還能發芽。“
他把種子塞進葉茂手心,“帶到新地方去,要是那邊的土不好,就把它埋在花盆里。“
葉茂握緊那顆溫熱的種子,忽然覺得眼眶發燙。他想起父親說過,軍墾城的第一代人,行李里別的可以不帶,唯獨種子袋不能丟。
那時候沒有實驗室,沒有基因測序儀,他們就用馬糞拌種,用體溫催芽,把種子撒在凍得硬邦邦的土地里,等著春天冒綠。
晚上在項目部的鐵皮房里,葉茂翻看著項目檔案。
最后一頁是張衛星對比圖:左邊是2010年的沙漠,黃得刺眼;右邊是2015年的綠洲,光伏板的藍和植被的綠交織在一起,像塊巨大的調色盤。
旁邊寫著一行小字:治理面積176萬畝,移民安置327戶,創造就業崗位1200個。
手機在桌上震動,是葉茂的兒子葉綠洲發來的視頻。七歲的小家伙舉著作業本,獻寶似的展示剛寫的字:
“爸爸,老師說我寫的'沙'字像小沙丘!“
鏡頭一轉,葉雨澤正蹲在試驗田里,手里捏著株幼苗,對著屏幕喊:
“綠洲你看,這是你爸爸種的紅柳,等你放暑假,咱們去沙漠看它長多高了。“
葉茂笑著笑著,眼角就濕了。他想起去年兒子來探親,在光伏板下撿到只受傷的百靈鳥,非要纏著工程師叔叔做個鳥窩掛在板架上。
現在那只鳥窩還在,只是鳥早就飛走了,偶爾有別的鳥兒會落進去歇歇腳。
凌晨三點,葉茂披上外套去巡場。月光把光伏板照得像鋪了層銀霜,板下的滴灌帶發出細碎的水聲,那是沙漠里最動聽的聲音。
他走到項目紀念碑前,那碑是用當地的火山巖做的,上面刻著所有參與項目的人名,從院士到農民工,一個都不少。
碑的背面,是他親手寫的一句話:“讓每一粒沙子都有春天。“
這時手機響了,是京城上級機關的號碼。
對方核對了他的任職信息,最后說:“葉茂同志,部里考慮到你的專業背景,讓你分管生態產業與種業安全,下個月十五日到部里報到。“
掛了電話,葉茂忽然明白這個任命的深意。這些年他在沙漠里搞光伏治沙,本質上是和土地打交道。
父親如今研究種子,是和生命打交道。
現在把這兩樣捏到一起,是要讓生態和種業像沙漠里的紅柳與沙棘,根在地下纏在一起,才能擋住更大的風沙。
回到鐵皮房時,天邊已經泛起魚肚白。葉茂打開電腦,開始寫交接報告。
寫到一半,忽然想起艾倫團隊研發的抗旱基因,據說已經成功導入到苜蓿里,明年就能在項目區推廣。
他趕緊在報告里加了一句:“優先采購沃土基因的改良種,記得讓法務部把專利授權弄利索。“
窗外傳來汽車引擎聲,是葉茂的老搭檔趙工來了。這個從清華畢業的高材生,跟著他在沙漠里熬了八年,頭發比當地人還少。
“葉部,哦不,葉委員,“趙工搓著手,臉上帶著點不好意思,“剛接到通知,我接你的班。“
葉茂把桌上的沙漠土壤樣本推過去:
“別叫委員,我就是一個服務員。這些樣本是不同深度的,你記得讓化驗室每月測一次有機質含量。對了,庫爾班老爺子的降壓藥快吃完了,讓村醫多備點。“
趙工點點頭,忽然從包里掏出個u盤:
“這是我們新做的光伏板清潔機器人方案,用的是你說的那種仿生算法,像沙漠蜥蜴一樣能爬陡坡。“
葉茂接過u盤,想起自己當年在農科院蹭課,聽周教授講過蜥蜴皮膚的疏水結構,沒想到真能用到工程上。
他忽然覺得,所謂傳承,就是你在沙漠里埋下的種子,別人會接著澆水施肥,直到它長成大樹。
離別的那天,移民新村的人都來了。庫爾班老爺子帶著孩子們,在村口的胡楊樹下擺了長桌,上面是剛烤的馕、新摘的沙棗,還有那酸得人皺眉的酸奶,只是這次加了不少糖。
葉茂被按在主位上,老爺子非要給他掛紅綢帶,說是當地的規矩,送貴人出門要系紅。
“阿達西,到了新地方,別忘了我們這些種莊稼的。“
老爺子的手在他背上拍得咚咚響,“要是那邊的土地不好種,就回來,我們給你留著光伏板下最好的地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