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庫馬村”,當第一口由聯盟資助的深水井打出清澈的井水時,全村婦女幾乎載歌載舞。
以往,她們每天要步行數小時去遙遠的、渾濁的河溝取水。
如今,取水點就在村中心,節省下的時間,她們可以用來照顧家庭,甚至參與聯盟組織的編織、養殖等小型生產項目。
女孩艾莎的命運也因此改變。過去,她負責幫母親取水,無法按時上學。
現在,她不僅能準時坐在教室里,學校還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塔國時期,學校只有一間漏雨的土坯房,老師時有時無。
聯盟接管后,迅速修繕了校舍,送來了嶄新的課本和桌椅,最重要的是,派來了經過培訓、能領到穩定薪水的教師。
新課本用聯盟通用語和本地語言雙語編寫,內容充滿了對東非自然風光和多元文化的贊美,以及科學知識的普及。
艾莎最喜歡的是自然課,老師帶來的地球儀讓她知道,世界遠不止于她生活的這片紅土地。
聯盟特別強調女童教育,甚至對送女孩上學的家庭給予少量easu補貼。
這一政策起初遭到一些保守長老的反對,但看到女孩們讀書后更加明事理,甚至能幫家里看懂聯盟發放的農業通知、計算收支,反對的聲音漸漸小了。
知識的光芒,開始照亮一代女性的未來。
過去,塔國地區的醫療資源極度匱乏,許多婦女在家中生孩子,風險極高。
聯盟在每個規模以上的村鎮都建立了簡易診所,配備基礎藥物和助產士。
孕婦產前檢查、新法接生逐漸推廣。產婦死亡率顯著下降,這贏得了婦女們最由衷的支持。
年輕的母親娜迪亞抱著她在診所平安降生的兒子,對聯盟派來的女醫生感激涕零:
“您和聯盟,給了我孩子兩次生命。”
對于男人們來說,最大的變化是有了新的謀生機會。
聯盟的基礎設施建設——修路、架橋、鋪設光纜、建造公共設施——需要大量勞動力。
楊大負責的貿易公司聯合聯盟工務部門,組織了眾多的工程隊,優先招募當地青年。
萊瓦的表兄馬利克就在這樣的工程隊里找到了一份工作,每天能賺取穩定的easu工資,這比過去靠天吃飯、偶爾被拉去當壯丁強太多了。
盡管工作辛苦,但馬利克覺得生活有了奔頭,他計劃攢錢買一輛摩托車,以后可以往返更遠的地方干活。
當然,變革并非一帆風順。舊有的部落恩怨、地方勢力在聯盟力量尚未完全滲透的角落依然存在。
easu的推廣也遇到阻力,一些老人更信任實物交換或原有的、正在飛速貶值的塔國貨幣。
聯盟的行政命令在基層執行時,也會因為文化差異和理解偏差而打折扣。
但總體而言,生活的改善是實實在在、肉眼可見的。
絕大多數普通百姓用腳投票,他們不關心高層的政治博弈,只關心誰能讓他們吃飽飯、孩子有學上、生病有醫看。
顯然,索馬聯盟做到了塔國政府幾十年都未能做到的事情。
當底層社會悄然變革時,位于索國首都海濱王宮的聯盟核心層,正在為構建一個更加穩固的上層建筑而進行著激烈的思考和辯論。
葉柔提出的“漸進式共和國”構想,進入了實質性的細化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