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由葉柔主持的核心層擴大會議上,氣氛嚴肅而熱烈。
參會者除了葉柔、葉眉、楊大,楊三這“四駕馬車”外,還包括了聯盟的總參謀長、負責內政和經濟的重臣,以及幾位剛從穩定下來的新領土選拔出來的、有代表性的地方領袖。
議題一:中央與地方的權力劃分。
“我們必須明確,哪些權力是神圣不可侵犯、必須歸于中央的!”
楊三率先發言,語氣鏗鏘,帶著軍人的直率,“國防、外交、貨幣政策、跨區域的基礎設施規劃,這四項是聯盟的命脈,必須由中央統一掌握,地方不得有任何異議!”
一位來自新領土、原塔國地區有名望的長老阿卜杜勒謹慎地開口:
“楊三將軍所言極是。但是,對于地方事務,比如婚喪嫁娶的傳統習俗、地方性的小型市場管理、非主干道路的維護,是否可以考慮由地方議會自行決定?這有助于安撫民心,體現聯盟對我們獨特文化的尊重。”
葉眉點頭表示贊同:“阿卜杜勒長老的建議很有建設性。我們可以借鑒聯邦制的經驗,制定一份《權力清單》。”
“清單明確列舉中央專屬權力、地方保留權力,以及需要中央和地方共享的權力。”
“比如,教育大綱和主要法律由中央制定,但教學語言和部分地方法規細則,地方可以有一定自主權。這樣既保證了國家的統一,又給予了靈活性。”
葉柔總結道:“這個思路很好。請內政部門牽頭,起草這份《權力劃分綱要》。”
“原則是‘央地共治,集權為主,自治為輔’。我們要建立一個強大的中央政權,但這個政權不是要扼殺地方的活力,而是要更好地整合資源,為所有地區服務。”
議題二:國家名稱與政體。
關于未來國家的名稱,會上提出了幾個方案:“東非共和國”、“索馬聯邦”、“尼羅河上游聯盟”等等。
葉柔傾向于“東非共和國”。她闡述理由:“‘東非’地理概念清晰,有區域號召力,不局限于我們目前的版圖,為未來可能的聯合預留了空間。”
“‘共和國’則明確宣示了權力屬于人民,而非家族或神權,這是一個現代國家的標志。”
楊三對此有些疑慮:“‘共和國’聽起來是不是太……溫和了?我們現在可是用槍桿子打下的江山。”
他更傾向于保留“聯盟”的軍事同盟色彩,或者使用更強勢的名稱。
葉眉反駁道:“楊三,正是因為我們有了穩固的軍事基礎,才更需要用‘共和’與‘法治’的外衣來軟化形象,爭取國際認同和內部長治久安。”
“easu要想成為區域貨幣,必須依托一個被廣泛承認的、穩定的主權實體。一個‘共和國’比一個‘聯盟’在國際法上更具正統性。”
經過激烈討論,最終大家初步認同了“東非共和國”的方向,但一致認為宣布的時機需要極度謹慎,必須是在內部整合完成、外部壓力相對減小的窗口期。
議題三:權力機構的設置。
葉柔提出了構建“東共和國臨時人民議會”的設想,作為過渡時期的最高立法和監督機構。
議席由幾部分構成:原索馬聯盟核心區代表、新領土各行政區按人口比例選舉的代表、軍隊代表、以及重要的行業和專業人士代表。
“這個議會不是擺設,”葉柔強調,“它將負責審議并通過聯盟的基本法律、預算、重大政策。雖然初期其權力會受到執行委員會的制約,但我們要從一開始就建立起制度的框架。”
對于行政權力,則明確由“中央執行委員會”行使,葉柔、葉眉、楊大,楊三作為核心委員,再吸納幾位關鍵部門負責人和新領土的杰出人物。
葉柔隱隱被推舉為委員會主席,成為這個新生政體的掌舵人。
這些高層設計的細節,通過聯盟逐漸完善的宣傳網絡,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公眾傳遞。
雖然大多數百姓并不完全理解“聯邦制”和“共和國”的區別,但他們能感受到的是,秩序在建立,規則在明晰,一個比以前更強大、也更講道理的政權正在形成。這種確定性本身,就帶來了莫大的安全感。
欣欣向榮的表象之下,危機并未遠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