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一些歐洲企業不得不“捏著鼻子”接受了部分條件,
與東非國家資源公司成立合資企業,共同開發特定礦區,并承諾在當地建立研發中心或更高級別的加工廠。
在部分大宗交易中,接受一定比例的easu結算;采購東非共和國生產的、符合標準的光伏組件和儲能系統。
這些合作,雖然帶有不情愿的色彩,但卻在事實上打破了米國主導的孤立政策,為東非共和國帶來了寶貴的外匯、更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并極大地提升了easu的國際認可度。
楊三在軍方內部會議上,略帶諷刺地評價:“以前他們用槍炮和我們說話,現在用合同和條款。本質上沒什么不同,都是利益。只不過現在,我們手里也有了硬家伙(指資源和關鍵技術)。”
葉柔則看得更遠:“不要被暫時的合作迷惑。他們只是暫時妥協。我們必須利用這個窗口期,加快自身科技研發和產業升級,決不能停留在產業鏈的中低端。”
“同時,內部治理和民生改善不能松懈,這才是我們應對一切挑戰的根本。”
東非共和國以其對資源的有效掌控和在新能源領域的快速崛起,不僅在非洲確立了新的領導地位,也在全球格局中撬開了一道縫隙,形成了一個以其為核心的、新的區域經濟循環圈。
提供關鍵礦產、新能源產品和技術解決方案,吸引投資,并用easu逐步擴大結算范圍。
在共和國內部,資源開發帶來的財富被有計劃地投入到基礎設施、教育和醫療領域。
瓦薩鎮通了穩定的電網和柏油路,庫馬村的小學蓋起了嶄新的教學樓,老卡布用兒子寄回來的錢翻修了房子,還買了更多的羊羔。
阿依莎的商店擴大了規模,成為了鎮上小有名氣的“女企業家”。
萊瓦因為服役期間表現優異,被保送進入新成立的“共和國陸軍軍官學院”深造。
生活,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變好。對“守護者”和共和國的支持,也因此變得更加堅實。
然而,危機從未遠離。塔國殘余勢力在外部勢力的持續輸血下,變得更加隱秘和兇殘,他們開始針對礦區和能源設施發動更多自殺式襲擊。
國際上的敵視力量,一方面在談判桌上虛與委蛇,另一方面則加大了對共和國內部反對派(主要是那些在權力分配中失意的舊勢力)的支持,試圖從內部瓦解這個新興的實體。
更大的風暴,或許正在醞釀。東非共和國的崛起,已經不可避免地觸動了舊有全球利益格局,未來的挑戰,將更加復雜和兇險。
但無論如何,這片古老的土地已經按自己的方式開始了新的心跳,強勁而有力,再也無法被忽視。
葉柔、葉眉和他們的同伴們,站在歷史交匯處,深知他們開啟的,是一條無法回頭的、通往未知與輝煌的漫漫長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