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集團將其部分光伏面板生產線轉移到共和國,利用本地硅砂(勘探中亦有發現)和充足的能源(水電站逐漸鋪開的光伏電站本身)進行生產。
廉價的、適應非洲氣候的太陽能板迅速普及,不僅解決了偏遠地區的用電問題,更開始建設大型光伏電站并網發電。
3.儲能電網:結合豐富的釩資源,兄弟集團協助共和國在關鍵節點建設大型釩液流電池儲能電站,有效平滑光伏發電的波動性,極大地提升了電網的穩定性和可再生能源的消納能力。
4.電動汽車:利用自產的動力電池,戰士集團與共和國國有車企合作,開始組裝和生產適合非洲路況的電動轎車、公交車和工程車輛。
雖然初期技術依賴性強,但邁出了本土制造的重要一步。
短短數年內,東非共和國從一個能源短缺、依靠傳統燃料進口的地區,迅速躍升為非洲清潔能源技術的輸出國和領導者。
其生產的電池模組、太陽能板、小型家用儲能系統風靡整個非洲大陸,甚至開始擠壓一些傳統工業強國在非洲新能源市場的份額。
“東非模式”引起了全球關注。他們不僅賣產品,更依托戰士集團的基建能力,提供從電站設計、建設到運營維護的一攬子能源解決方案。
許多非洲國家發現,與其分別購買設備和技術,不如直接引入東非共和國的成熟模式和相對廉價的“easu貸款”,快速提升本國的基礎設施水平。
東非共和國,儼然已成為非洲新能源領域無可爭議的霸主。
東非共和國在新能源領域的異軍突起,以及其通過“國家資源公司”模式對關鍵礦產資源的嚴格控制,讓那些曾經對其施加制裁的西方大國陷入了尷尬境地。
他們的高科技產業、汽車制造業,尤其是蓬勃發展的新能源行業,極度依賴來自非洲的鈷、鋰、稀土等關鍵原材料。
過去,他們可以通過跨國公司輕松獲取這些資源。
但現在,東非共和國將這些資源與本土加工和新能源產業深度綁定,要么購買高附加值的電池材料或組件,要么接受其“資源換基建”或“easu結算”的模式,想再以低價直接掠奪原材料變得異常困難。
米國起初試圖施加更大的壓力,甚至考慮對東非共和國的電池和光伏產品征收高額關稅。
但他們很快發現,這樣做只會推高本國新能源產業的成本,減緩其能源轉型步伐,反而將市場更大份額讓給了東非共和國及其合作伙伴(如南里奧格蘭德聯邦等)。
歐洲國家,特別是漢斯國和三色國的汽車巨頭與電力企業,首先坐不住了。
他們的生產線不能停,他們的能源轉型計劃不能擱淺。
在經過激烈的內部爭論和利益權衡后,他們不得不繞過米國的部分阻撓,開始與東非共和國進行務實接觸。
談判是艱苦的。葉眉帶領的外交和經貿團隊,在兄弟集團商業情報的輔助下,牢牢掌握著主動權。
一位歐洲大國的特使在私下抱怨:
“和這些東非人談判真是太難受了!他們對我們的人權指責嗤之以鼻,對所謂的‘民主標準’避而不談,只盯著資源定價權、技術轉讓比例和easu結算份額。可我們偏偏還需要他們的鈷和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