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出這種問題,孫桐遲疑起來,怕郭大人聽了不高興。
郭翀道:“我把你當兄弟,你實話實話就行了。”
孫桐道:“二十余年前,秦軍兩次攻楚,聽說第一次主將是李信,有二十萬大軍,被楚軍打敗;第二次攻楚主將是王翦,有六十萬大軍。我伯父、爹爹被征召從軍,跟隨項燕將軍保衛楚國。結果,伯父戰死,爹爹僥幸沒死,也受了傷。我覺得那鄉衙的人說得對,要是秦國不吞并楚國就不會這樣了,所以我恨暴秦。”
他放下筷子,低下頭,怕郭翀責怪。
郭翀沒有絲毫生氣,說道:“你家里鄉衙那些人,說得有些對,但也不算對。要是天下統一,夏人之間就不會再有戰爭,男丁就不會上戰場戰死。是因為二世皇帝昏庸、趙高禍亂朝綱,讓百姓困苦,讓那些六國余孽有機會造反。”
孫桐想想,好像也有道理。
郭翀留意著孫桐反應,覺得孫桐認同他的話。
再問道:“孫兄弟,宿舍內二十九人,還有多少人恨秦國?”
現在的孫桐,對郭翀已有較高的認可度、信任度,把自己所知的全盤托出。
在其他楚兵中,以顧順對秦國仇恨最深。
此外,最少還有十五人,仍然憎恨秦國。
剩下那些人就算不恨秦國了,也對秦國沒好感。
目前,整個宿舍三十人,只有孫桐對秦國產生了好感。
那些憎恨秦國的楚兵,因為在關中這里干事,秦人對楚兵尚好,日子過得不差,也就能忍住沒有生事,更何況,他們沒有生事的機會。
郭翀通過孫桐,深入了解其他人情況,以便做好下一步工作。
————————
中原大地,秋收開始了。
鄒離使團返回咸陽的路上,時而能看見道路兩邊農田里,一片忙碌景象。
回到咸陽后,皇帝召鄒離在御書房覲見,順便也陳平也叫來,讓他多了解羌地情況。
“陛下,臣到羌國后,一切順利。夠來,有三千匈奴兵侵犯羌國,被余州所率之兵打敗,軍候秦勇……”
鄒離先稟報總體情況。
子嬰大為高興,在聽到關于秦勇迎娶羌人美女一事時,更是笑了出來。
鄒離講完后,他說道:“羌人歸服于大秦,羌國以后就是進入西域的橋頭堡。”
“橋頭堡?”首次聽到這個詞,鄒離沖口而出,就算沒有皇帝解釋,他也能根據整句話意思猜出含義。
子嬰解釋“橋頭堡”之意,讓這個時空又增添了新詞匯。
隨后,鄒離把讓隨行畫師畫下的羌國地形圖取出,皇帝命人掛上。
君臣兩人來到地圖前,鄒離指著地圖不同位置解說著。
“陛下,羌王在這;西北邊這里,便是月氏國。臣還向許多羌人打聽‘大宛國’,羌人無人知曉,陛下說大宛挨著月氏國,若去到月氏,想必能知曉。”
鄒離又說,有了皇帝冊封的王,迷朵已派人通知羌人所有未臣服的部落,讓他們聽從大秦冊封的王的號令,在鄒離離開時,已新增一部落歸順。
經過鄒離解釋,讓皇帝對羌國有了大致了解。
子嬰再看著地圖,要是通過河西走廊通往西域,路途更短,速度更快,河西鄒離,是他遲早要奪取的,但目前還不是時候,還不適宜派兵跟匈奴大規模作戰。
通過羌國往西域,雖然遠了些,也不失為好的選擇。
有了羌國這條路線,出使西域,就不至于像歷史上的張騫那樣,路途上兩次被匈奴扣押,歷時十三年才回到長安。
“遠赴西域,不僅要找月氏,還要找大宛等許多小國,若去西域,路途遙遠,長途跋涉,語言不通,道路不明,甚為艱辛,如若碰上對大秦有敵意的人,甚至會有危險。”
鄒離一副堅韌之色,向皇帝拱手道:“為了陛下、為了大秦,臣不畏任何艱險,一定不負陛下所望,聯絡上西域諸國,說服他們共抗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