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東方日報》開始新的一期發行。
購買《東方日報》的一位老主顧,看到名為‘港島經濟的路在何方?’并沒有感到稀奇。
現在那份報紙不是報道這些,可是又有什么作用呢?
在港島,多少人是靠著與內地的貿易生存,與內地的貿易又帶動了多少產業,現如今都沒有了,難道還有誰能把‘聯合國’的禁令取消了?
看到標題下的‘吳光耀’三個字,看報人終于來了興趣,因為第一次看見這位‘財神爺’寫新聞,莫非有什么高見?
“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轉口港貿易地位沒有了,難道我們就不吃飯了?”
“目前唯一的出路就是發展工業,把工業化放在與轉口港貿易并重的地位。”
“港島土地狹窄,資源資源貧乏,本地市場有限。這就決定了港島的工業化是‘加工貿易型制造業’。這種制造業,是典型的原料和銷售市場‘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加工業。”
“紡織、成衣、塑膠、手表等輕工業,最適合眼前的港島經濟。”
“港島的工業優勢有:第一,在40年代后期,港島已經初步建立以紡織、成衣為中心的工業基礎;第二,港島開埠已經上百年,積累了大量的資金,再加上內地來的巨大財富;第三,港島與國際市場有著廣泛的聯系,信息靈通,購銷能基本確保;第四,港島有大量的勞力資源。第五,港府在上半年已經制定產業政策,實行政策傾斜,對具體經營積極不干預,商人在資金進出、經營管理上有極大的自主權。”
“如此多的優勢,我們港島如果還不能發展起來,那只能說明我們太笨了!”
“可是,我們笨嗎?”
看報人一邊閱讀,一邊把精彩部分讀出來,臉色逐漸露出喜悅和興奮狀。
“有見解!不愧是我們華人的財神爺,思路如此清晰!對啊,貿易地位下降了,那就發展工業啊!”看報人忍不住贊同道。
同一時間,吳光耀發表在《東方日報》的新聞,被很多人閱讀,大家看完之后,討論了起來。
茶肆、飯店、酒樓到處都是在討論,吳光耀發表的言論。
社會的各個階層,沒有人不是在談論,這個關系著自身的話題。
港府
總督葛亮洪組織港府重要組成成員,也在商討港島當前的局勢。
會議室里,清一色的外籍面孔,顯然在某些地方,這些洋人依舊沒有讓華人進入參政。
“‘聯合國’和倫敦方面的命令,我們不得不聽,所以現在不能讓那些違禁品進入內地。但是港島要發展工業,必將進口原材料。那么內地的廉價原材料,依舊是我們的選擇,所以在這方面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吧!”總督葛亮洪無奈的說道。
葛亮洪雖然是殖民地官員,卻對港島的經濟很上心,港島剛恢復幾年經濟,沒想到遭滅了毀滅性的打擊。
葛亮洪也很無奈,一邊是倫敦方面的命令,一邊是港島的民生和經濟,自己只能選擇前者。
“可是怎么確定船只是去運輸違禁品的,還是去內地進口原材料的?”一名官員問道。
“接受檢查,所有船只都必須接受檢查,凡是不接受檢查的,一律開槍射擊,直至停船位置!”葛亮洪沉聲的說道。
一場會議下來,顯然接下來就是華商的災難和際遇!
闖過去就是一方巨富,比如霍英棟、何宏燊等人;
闖不過去就是一堆白骨,葬身于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