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知道東瀛最近人工成本增長,這部分錢只有硬加再買主身上,讓吳光耀郁悶不已。
1960年年底,深受凱恩斯主義影響的池田首相宣布啟動了為期10年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
池田首相認為,東瀛的經濟增長率很快就可以穩定在年均增長7%左右。
不過,在當時的貿易支付差額和產能限制的情況下,許多人,包括很多著名的經濟學家都對東瀛政府設定7%的經濟增長目標表示反對,認為這可能會加重通貨膨脹的壓力;普通的東瀛人一開始也并不相信這一計劃。他們認為,雖然從表面上看,人們的收入翻一番是有可能的,但是通貨膨脹會抵消名義上的收入增長。令東瀛民眾驚訝的是,這一計劃超過了預期,在短短7年內(1960-1967)就使東瀛人的收入翻了一倍,比制定該計劃時預計的時間縮短了3年。
造船業重要的一個成本,就是人工成本,所以受這方面影響,船只的建造費必定上漲。
不過,和歐美的造船成本一比較,東瀛造船業還是具備很大的優勢。
東瀛的造船業優勢有兩個:
第一,技術和歐美一樣,但是造船成本只有美利堅的80%,歐洲的90%。
第二,在東瀛購買的新船,東瀛廠家承諾,船只在全球任何地方出了事故,他們都會第一時間趕往,進行維修。
正是因為這兩個優勢,到了六十年代末,東瀛的船廠訂單紛紛爆滿(也有受蘇伊士運河關閉的影響),進而暫停接受訂單。
談價的時候,吳光耀和相川一郎兩人你來我往,最終因為吳光耀是超級老主顧,相川一郎也就多收了500萬美金,總計2.95億美元。
......
生意談好了,相川一郎特意為吳光耀準備了一個酒會。
這種酒會很純粹,就是為吳光耀牽線,找一些需要油船的公司負責人來參加。
東瀛的這些輸運公司或者石油公司,非常喜歡租賃港島的船只,而不愿意購買船只;
之所以造成這樣的局面,是因為成本的原因,及日本人籌集外匯比較困難。
當天晚上有兩個重量級的公司,引起了吳光耀的重視;
為什么說是兩個重要級的公司,因為吳光耀記得這兩個公司,是后世包宇剛在70年代的兩個大客戶——東瀛輪船公司和山口氣船公司。
而且吳光耀記得東瀛輪船公司似乎在70年代末破產了,讓包宇剛損失上千萬美元的租金。
這些年,環球航運把重心移到了歐美,因為那邊價格更有賺頭;
所以在東瀛的市場上,一直是抓住昭和能源、三井船舶等那幾個老客戶和一些散戶;
所以造成了和東瀛輪船公司、山口氣船公司的合作暫無。
不過,在1961年初訂造的12艘10萬噸的油船,即將在今年下半年開始陸陸續續下水,所以也需要找尋新的客戶。
東瀛人確實精明,東瀛輪船公司和山口氣船公司,均表示有意租賃環球航運的船只,但是希望進行長租。
長租的價格便宜,歐美的船東一般不會這樣租賃,都是按趟收費,遇到行情就待價而沽;
也只有港島的船東才喜歡長租,特別是包宇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