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圣張仲景的傳世巨著《傷寒論》、《金匱要略》兩本書中實際記錄269個方劑,而日本的210個古方就是由此演變而來。后世有媒體報道了這樣一則新聞:“當中國人還在懷疑自己的傳統醫學,是欺世盜名的巫術時,日本人已經獲得了東漢時期《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方》中的210個古方專利!”。
日本人注冊了古方專利之后,在全世界大發橫財;
有統計稱,日本在世界上的漢方藥、包括處方藥和非處方藥、種類占到了市場占有率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而華夏僅僅占有了7%;
很多藥方華夏要生產,還得給日本交專利費!
想想中藥在華夏的地位,就令人忍不住恨鐵不成鋼。
甚至很多華夏人,千里迢迢跑到島國去買漢方藥帶回國,卻不知島國的漢方藥,不光是藥方,還是藥品的原材料,大部分都來自于華夏。
在中日建交后,以津村制藥為首的漢方藥公司,就開始派人進入華夏,以極其低廉的價格去搜集華夏各地的中藥古方,這些都是千年流傳下來的精粹,卻被島國以幾千幾百甚至幾十塊的白菜價買走。
除此之外,還有一項數據極其刺眼,那就是中藥最關鍵的藥材種植基地。
島國地小生物種類少,而華夏地大物博。
島國很多漢方藥都必須從華夏進口原材料,為了解決這個弊端,日本藥企就想到了直接在華夏建設gap(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藥材種植基地,從源頭控制質量。
光是津村制藥在黔州和桂省兩地就擁有七十多處gap基地,反觀華夏,同仁堂是擁有最多gpa基地的重要企業,到了后世卻只有八處。
八處和七十多處,差距有多大?
從源頭就被別人遠遠落下了!
用華夏的藥農和基地給他們種藥材,用的也是白菜價從華夏買的藥方,最后反過來賺華夏的錢。
吳光耀認為,如果自己不做點什么,豈不是白穿越了!
此時,港島的中藥臨床以及藥劑學的人才,比歷史上不知道多了多少倍,這就是吳光耀這些年來打下的基礎。
日本是從七十年代,根據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的原方,研發的210個處方專利;
而吳光耀在四年前,就已經在醫學院成立研究室,目前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果;
所以,太極堂藥業已經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
此時,定不能讓日本得逞!
210個個處方專利,吳光耀要求至少搶回150個,這樣才算獲得成功。
太極堂藥業只能算第一步,第二部就是直接去日本搶人才,直接收購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