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塘。
吳光耀和盛天昭夫出席了索尼在港島投資的街機、游戲主機生產工廠開幕儀式。
這是聯想集團在香港投資的第三個大型工廠,這三個大型工廠分別生產彩電、隨身聽、游戲機。
光這三個大型工廠,就需要聘用工人上萬名;
聯想集團還投資了十幾家小型工廠,生產一些零部件。
而此時的香港,電子廠雇傭的工人總人數已經高達5萬人。
1959年,聯系集團在香港開設了第一家收音機工廠,專門生產晶體管收音機(本地稱為原子粒收音機)。
該廠是吳光耀布局港島的第一步,這個收音機工廠當時是每月生產4000部收音機;
除了供應香港本地市場,大部分收音機用于出口海外。
香港電子工業的萌芽就從這里開始。
香港收音機的生產開始在此地蔓開,1960年香港有4家收音機工廠,1961年增至13家,到了1962年5月更增至14家。
這個日見蓬勃的制造行業,當時主要在小型住宅單位內進行,只需幾名工人,每天就可以裝配數以百計的收音機。
60年代開始,聯想集團陸陸續續在香港投資了大量的電子工廠,也帶動了日本的松下、惠普等前往香港投資。
此外,在60年代初,幾家美國著名的電子公司到香港設廠,裝配分立組件,如磁芯存儲組件、二極管、晶體管和電容器等,也推動了香港電子業的極速發展。
數據來看,1960年香港電子廠僅6家,1972年這數字就已經變成了260家,雇傭工人人數也從183人增至5萬人。
在這期間,香港電子廠曾為美國生產過一些國防用的電子產品,裝配過有線無線兩用電視機,火箭發射零件和雷達裝置等。
可以說此時的香港電子業,是排在韓國、新加坡、臺灣前面的存在。
香港電子產業之所以在這段時間發展迅速,完全得益于自身特點和“性格”:
1,香港是自由港,進出口不課稅,待遇優惠;
2,香港渠道多,消息靈通;
3,小廠非常多,大廠都是外資。
這樣就非常靈活,一個新電子產品的制造時間,美國要8個月,日本要5個月,而香港平均不到3個月;
靈活性,在劇烈的國際競爭中獲得優勢!
當然,還離不開吳光耀的支持!
此時的香港電子雖然發達,但是吳光耀知道,這些都是表面現象;
因為香港的電子廠,基本都是加工廠,沒有什么技術含量。
來到辦公室,吳光耀招呼盛田昭夫坐下。
“游戲主機的進展順利嗎?”
盛田昭夫恭敬的說道:“很順利!目前,我們已經開發出5款球類游戲,并應用在電視游戲主機上面;僅僅是上個月,我們就銷出了15萬套游戲主機,索尼的游戲產業單月營收高達2500萬美元。”
很不錯的成績,畢竟只是一些弱智游戲,在這個娛樂匱乏的年代,才會有人玩!
而且,這個時代如果誰開發出馬里奧之類的游戲,可能要翻車;
就像一名美國人說道,誰能大膽低估美國人的智慧,誰就能賺到鈔票,電子游戲必須是一種“不太傷腦筋”的玩藝兒。
只有大家玩爛了簡單游戲之后,才會想玩更復雜一點的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