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與馬登家族相反,張家極其低調,只要其肉(實),不計其殼(名)。
而約翰馬登則是好大喜功,只要其名,不計其實,相互配合,完美的形成了一個平衡。
直到后世會德豐虧損嚴重,矛盾才爆發出來。
而此刻,約翰馬登因為不看好香江的前途,在包玉鋼大肆減船登陸之時,仍然我行我素,大肆利用包玉鋼低價出售的時機擴充航隊,同時在歐洲幾大造船廠花費數億美元訂購新船。
“賺錢在香江,發展在海外”——在這點上,會德豐與怡和如出一轍。
為了籌集資金購買貨輪,同時減輕會德豐在香江的資產,聯邦與國際兩棟大廈的出售成為必然。
張玉良不稱張氏家族,以‘我’為稱呼,顯然心里認為張氏家族這些年賺的家財,是屬于他本人,根本沒想過分給其他幾房。
難怪后世要打官司,在港島鬧的紛紛揚揚!
張氏家族以前是港島‘同居共財’的家族代表,即幾房兄弟同住一個屋檐下,一起吃飯,一起買衣服........
憑借勤儉、齊心的品質,張氏家族創造了巨大的財富;
但郭老夫人在1977年一死,這個家族就分崩離析;
張氏家族共有四兄弟,老大1959年病死,老二1952年淹死,老三1979年氣死,就剩下這個老四張玉良。
一群孤兒寡母的,那里是張玉良的對手;
就連張氏家族有多少資產,這群孤兒寡母都分不清;
而張玉良認為,張氏家族的資產主要是他在打理,功勞都是自己的,所以也沒打算分給各房;
事實也是如此,老大和老二死的早,老三喜歡公共活動和藝術,只有老四張玉良一直在打理家族生意。
前世,張氏家族的財產官司,在港島引起了很大的熱門;
第一,張氏家族突然被爆出擁有大量的資產,港島市民紛紛咂舌;
第二,最終張玉良贏得了官司,也就是家族資產被張玉良獨吞,其余三房一分沒有;就連打官司的費用,都是輸家支付。
最后,連這場官司的法官都引咎辭職,想來得到了不少好處,回英國養老了!
見張玉良謙虛,吳光耀沒有再繼續這個話題;
在港島,很多有錢人都非常低調,因為綁票時有發生,大家都奉行財不露白;
就連吳光耀的子女,曾經也被人策劃過綁架;
當然,結果可想而知,那些人有多慘;
死不可怕,死的過程會很可怕!
對于張玉良這種人,吳光耀雖然看不起,但也不至于產生敵對的想法!
拿下聯邦大廈和國際大廈之后,吳氏家族在金鐘站附近擁有的大廈已經高達5幢,分別是希爾頓酒店、和記大廈、香港會大廈、聯邦大廈、國際大廈。
雖然只有5幢大廈,但需要知道的是,這個區域目前一共就7幢大廈;
后世的中銀大廈此時還是域多利兵房的美利樓,算不得大廈。
后世的匯豐大廈此時正在修建,同樣也不能算。
所以,此時這個區域就兩幢大廈不是吳氏家族的,不知道港島其他商人來此,該作何想?